中学家长:如何1个月提分30,1年实现全科优秀门门通透

提分30不算疯狂,门门通透才是基本理想

本文讨论两个问题:

1)如何让你家娃疯狂提分?

例如,如何30天提升30分。无论今天是60分水平,还是90分水平(百分制)。

可能你会疑惑,已经90分了,怎么还能上升30呢?

真的不能吗?

2)如何让你家娃实现全科优秀、门门通透?

这种优秀不是刷题的优秀,而是真的各科通透,把握规律,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可能你的第一反应是,我家娃没那天赋。

天赋不是问题。

重要的是你想不想。

只许说你不想要,不许说你做不到。

学习生产力的3个层次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的是学习生产力的革命。

概要的说,我们的学习生产力,分为3个档次:

  • 学习1.0:熟练驱动的学习(追求熟练)
  • 学习2.0:通透驱动的学习(追求理解)
  • 学习3.0:创新驱动的学习(追求创造)

我们的学习效果,就像是手机运行。一个影响性能的根本因素,是操作系统的版本。

如果操作系统本身版本低,效率不行,那么无论跑什么应用,都容易卡顿。

今天大多数学生,都是跑在1.0版本上的。缺乏对知识深度的理解,没有把内容搞透,难以建立自己的知识脉络。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需要持续的刷题、各种补习。

为什么要经常补呢?因为虚呀。

学校里最顶尖的那批人,也就是我们称为学神的那批,跨科目的成绩优异,而且在课内学习花的时间少、作业也做的不多,然而他们理解通透、善于触类旁通。

这批人,他们是跑在学习2.0的系统上的,以通透为导向。

而我们看创新能力顶尖的公司,他们的领导者,例如比尔盖茨、乔布斯、Elon Musk,他们是在3.0的版本上运作,有强大的创新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3.0版本,往往是跑在2.0之上的。例如比尔盖茨、Elon Musk这种,属于理工科的学神级别人物,在学习上追求探索原理、有通透的对学科的理解。

而乔布斯,尽管不是理工科学神路线,但他对人的感性的理解洞察力,是顶尖的。

3个动作加30分,第4个动作加一万分

走通透路线的学习者,也往往是学校里最顶尖的那批人,他们的学习,有4个基本动作。

本文中「如何30天提分30」的策略,也就是基于4个基本动作,分为4个提分项。

概要的说,大致就是:

1)第一个动作:+10分
2)第二个动作:+10分
3)第三个动作:+10分
4)第四个动作:加几十分到几万分

前面三个动作,整体来说,如果接受了系统化的训练,养成习惯,相对套路性比较大,这前三步简直是送给你家娃的分啊,当然还是要坚决执行。

而第四步,是最有技术含量的部分,是决定学习生产力持续进步的关键。

这里就有个问题,试卷只有100分,貌似加过头了吧。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就存在,例如你家娃打90分,学神打100分,难道娃和学神差距就只有10分?

归根到底,现有的考试体系,往往大多数题目都是基本题,因此并不能真实反应水平差异。

但从实力角度,是没有什么100分的界限的。

做好前3个动作,你家娃会成为成绩优秀的学霸。

而在第4个动作上持续精进,你家娃会成为全科优秀、门门通透的学神。

今天的学习状况:凶险之兆

今天学生普遍的学习状况,其实是非常凶险的。

用八卦的卦象来说,可以用这一卦来代表:

在八卦里,这是「兑」卦。

放到今天的教育学习状况中,这是:

阴阳易位、主客失秩,凶险之兆。

有多凶险呢?

中国古代皇帝,都很重视天象。

其中有一种天象,叫做「客犯帝星」,这种情况,意味着基本秩序的可能失常,需要一级戒备了。

我们今天学生的学习状况,很多时候就类似这种。

那么,这一卦,到底如何理解?

你家娃,是这种情况吗?

如果是,我们又如何破解呢?

通透路线的前两个动作:拆积木和搭积木

这两者,是顶尖的学习者,在阅读教科书、听课时的基本动作。

这就像在玩积木游戏,他们首先要拆积木、然后要搭积木。

我们的大多数学科,是有内在的知识体系的。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案例(题目),相互之间有各种逻辑关系。这些知识点,就像乐高中的各种元素一样,他们最终会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大厦。

教科书,就像是积木搭建说明书。里面从基本的知识点、然后一步一步的搭上更高层的,形成一个知识(积木)大楼。老师讲课,其实也是在讲解这个大楼中的基本积木,以及如何搭建。

对通透学习者而言,他们的学习,首先要拆积木,到底这个楼是哪些元素组成的呢?中间有什么脉络呢?好啦,他们会把成品给拆开,搞清楚这些元素和相互关系。拆完了之后,再会重新把这个搭起来。

通透学习者,他们是拆了搭,搭了拆,拆得很透彻,搭得很应手。

我在中学的时候,看见同学在背各种公式定理。我就跟他说:

你这些为什么都要去背呢?只要理解几个关键的就行了,其它的能记住就记,记不住到时候现推也很快呀。

但后来我发现,「现推很快」这事,对大多数同学根本就不成立。

因为对我而言,这些知识积木我已经拆过了,搭过好几次,所以我如果推,都形成肌肉记忆了,自然快呀。

他从来没自己拆过和搭过,现场让他干这事,那肯定不行。

那么,他学习的时候,又在干什么呢?

这就引出了普通学习者,学习中的两个基本动作。

熟练路线的两个动作:搬积木和贴胶带

多数学生,走的是熟练路线。

他们在看书、上课的时候,也有两个基本的动作:搬积木和贴胶带。

对于顶尖学习者,是拆了搞清楚,再自己造。

而大多数学生,倾向于直接把老师搭的东西,搬过来。

你想像有人用积木搭了个房子,然后要挪动地方,那是什么感觉?

学渣水平的人,通常成品一搬,就给弄散架了,到处都是乱积木,一地鸡毛。

普通学生,多少能把老师搭的房子,挪一部分到自己这边。

然而挪的过程也是不够稳,过来之后有点摇晃,怎么办呢?那就贴点胶带呗,看上去就牢固了。

死记硬背、刷题,就是那个「贴胶带」。

记住了,刷熟练了,好像看到题目也能做,这不就看上去岁月静好吗。

然而,这个操作,问题很大。

搬过来的不是你的,拆过造过的才是你的

直接搬积木的学生,其实是没搞清楚,这积木到底咋回事的。

从微观的角度,他们对积木块(知识)缺乏理解。

比如它们到底有什么特征啊,怎么用啊,跟什么积木可以产生组合啊。

从宏观的角度,他们对积木搭出的楼房(知识体系)缺乏认识。这些楼层到底怎么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都用了哪些积木块,这些积木块都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没有亲手拆解和建造过,就像你只看图纸和别人搭好的模型一样,很难说真正的理解。

对于把积木摸的很透的人,看到一个题目,往往就快速的知道,这些是跟哪些知识相关的,可以怎么搭建或者拆解。

而对搬运工,如果题目里面只有一两块积木,结构简单,可能熟练了还凑合。如果题目本身就是个复杂结构,他们就傻眼了。

要么积木都不认识,要么知道积木,但不知道这结构如何拆解、建造。

换一个马甲,就完蛋了。

底层不牢、上层摇

靠搬积木、贴胶带搭建起来的知识大厦,越到后来,问题越大。

我们的很多学科,后面的知识,是依赖于前面的知识的。就像上层的楼房,依赖于下层的基础一样。

看中学学科比如数学,六年,就一直在从下往上面堆积木、搭新楼层。

好啦,这就出现了一种情况。

下面不牢靠,还在持续往上造。

等到学生都到23楼了,下面4楼、5楼还不扎实呢,于是整个楼都开始摇摇晃晃了。

可能他们已经到高二了,其实初一二的知识还没搞清楚。

问题就好玩了。

学生在知识的23楼敲敲打打搬搬,干活很辛苦,然而一边整个楼都在晃悠。

那怎么办呢?

这里有常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学生自己都不知道,到底问题出在哪层楼。因为下面的积木层是他们搬过来的,发现不问就贴胶带强行稳住。

自己没摸透彻、没造过,不了解啊。

那可能他们就认为,哎呀23楼有问题,不行我赶快得给贴上了。

那就反复听课、刷23楼的题目,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而第二种情况是,他们已经知道自己下面的楼层有问题,但是已经修到23楼了,怎么办呢?

对于顶尖的学习者,如果发现要垮了,往往是到底层去加固,甚至拆了重新造。

因为他们经常干拆和造的事情,其实也未必麻烦,甚至很快。

但是对于多数人,他们从来没有拆过、造过啊,缺乏对积木和积木楼层的了解。

这样一来,他们想要从底层开始修起甚至重建,代价就很高。

越到后来,干这事的成本越高。

对于拆和搭的玩家,哪怕是一地散积木,他们头脑里也有清晰的最终画面和搭建路径,能够快速搭回来。

而对于搬运工,看着一地积木,那就是彻底懵逼。

从2楼推倒重来,和从23楼推倒,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好啦,这里就有个问题了:你家娃现在房子大概盖到多少层了,从第几层开始就不牢靠了?

贴胶带的后患:延迟引爆

搬过来的积木和楼层,往往是松动的。因此,学习者会习惯性的贴胶带(死记硬背、刷题),让这些积木和组合,看上去感觉良好。

然而这也就导致了更大的问题。

疫情期间,有人吃退烧药,从而降低了体温,骗过了机场检查。

而贴胶带(死记硬背、刷题),就是那个退烧药啊。

如果你不去强行刷熟练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那么成绩很多时候,是可以检测出问题的。

但一旦刷了,短期内成绩看上去OK甚至非常好,不牢靠这个问题,就掩盖住了。

如果不贴胶布,二楼松动就能看到,哪怕二楼没管,三楼堆上去就摇晃更厉害,估计到五楼,整个积木堆就垮了。

问题也就引爆了。

但你一路搬一路贴、甚至贴的很牢实,那可能就一口气搭了个20楼,甚至感觉还可以。

等到后面压力太大,顶不住各种松动的时候,怎么办呢?

那可能就面临学习崩盘了。

所以家长经常有个疑惑,就是「我家娃以前成绩好好的,怎么突然间就不行了?」

例如小学好好的,初中就「突然」不行了;
初一好好的,初二就「突然」不行了;
初中好好的,高中就「突然」不行了。

其实从来没有突然,只是以前的问题都掩盖了。

最基本的提分策略:20分来了

除非已经是马上就要升学考试,来不及了。

通常而言,如果你家娃从来没有全面的拆积木、搭积木,那么最好是立即开始。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二十年前。

而第二好的时候,就是现在。

这也是最基本的提分策略。

最简单的,拆一遍,搭一遍,这会加10分以上。

没干过和干过,就完全不一样。哪怕拆的不完整,搭的摇摇晃晃,但有了自己拆自己搭的过程,理解就完全不一样了。

而如果在第一遍的基础上,重新拆一遍搭一遍,往往又有10分的加成。因为有了第一遍的理解,又不一样了。

可以说,这个是送给大家的分。

然而,即使我把这个策略明白说出来,大多数人还是干不了。

送的分,拿不到。

为什么呢?

表妹的数学补习

有一年春节,我回老家。有表妹在读高二,于是乘着假期,我帮她补习。

她那段时间还在补课,下午才回来。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我问她每天补课都在干嘛。

她说主要是做试卷,我就说那你试卷中的错题做几道给我看看。

她做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看。

我发现,她在做题的时候,有好几次会停顿比较长的时间,或者是改来改去。比如在分式化简的时候,就会犹豫、涂改。

做完了三道题,我叫停然后问她:「你觉得你错在哪里」。

她就指着正确答案对我说,本来是这个,我做错了。

我就问她:「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她说不出来了。

我就跟她说,「你在分式化简的时候,比较犹豫,中间还改了好几次。虽然有些时候勉强做对了,但说明这个知识点你没有掌握。」

用积木的比喻,她虽然在做题,都没有意识到,这个过程中,自己在操控分式化简这个积木,而且这个积木自己还没掌握好,老是卡顿。

这个题目,她并没有拆解到积木单元,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分式化简这个知识点,是初中的内容。到高二了,她还是没有掌握。同样的,还有其他的欠账。

从战略层面来讲,如果她基本的初中知识点掌握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知识楼层的下面几层没盖好)。根本就不应该在补习的阶段,还全面刷题。而是应该重点训练,把这些最基本的点掌握好,再往前走。否则一方面成绩难以提升,另外也是耗费自己的时间在这些基本点上。

从微观层面,她看不到自己「分式化简」这样的知识积木,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她看不到自己在「初二数学知识楼层」上的欠缺。

这跟她没有自己做「拆积木、搭积木」,不掌握知识体系,有密切关系。

因此我让尝试让她做的事情,也是从「拆积木、搭积木」开始。

纸笔的局限

那时候春节快结束了,我就跟表妹解释了知识体系的概念,然后让她接下来做一件事情,就是自己把数学的知识点,从初中开始就梳理出来,梳理成一个知识体系。什么是更基础的知识点,如何一步步产生后期的知识点的。

有了这个全局的体系图,她做题就要看,自己目前错误都在什么地方,先从基础的补起。

当时我甚至起了个头,讨论了前面大概20来个知识点,和它们相互的关系。

算是积木拆和搭了第一层。

但我当时也意识到,一旦我离开,她是没有能力继续下去的。

这里一个关键问题在于,科技的限制。

当时我跟她,是用笔记本来建构知识体系的。画出概念,然后建立概念之间的链接关系。

这样一张纸上,大概也就是几个知识点和关系,然后就要翻篇。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初高中数学知识点,有几百个。如果用知识大厦来比喻,是个高层建筑。

我们这样每张纸上有几个,哪怕一课一课全都总结出来了,其实也很难说看到了这个体系的全貌。

尤其是,因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高中知识点,跟初中很多知识点相关,那么我们翻篇了,怎么把后面的知识,跟前面连在一起呢?

如果是一张纸,那直接画个箭头就行了,直观简单。

越到后来,这样做就越复杂。

那么,如果用计算机软件,类似于思维导图的(就像是一张无限大的纸),是不是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呢?

也不是。

因为如果上百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网络,关系复杂,放在一张纸上,哪怕纸张无限大,密如蜘网的关系链条,也就让人看着头大了。

现实是也有人用思维导图,来部分的做了拆和造的工作,但那个并不是这个工具理想的用途。就像用拖拉机可以去买菜,但不代表这是上佳的选择。

动念:新的学习工具

那时候我意识到,我们缺乏一个工具。

最好是有一个学习工具,可以直接在工具里创造知识点、创建案例(题目)、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是搭积木。

创建好了,自动的就可以基于这些产生知识体系图谱。我们可以浏览知识,看它相关有什么知识。

还有,对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打标签,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标签。例如熟练掌握显示为绿色,有待提升显示为黄色,问题严重显示为红色,这样从知识体系图上,直观的就能看到当前自己的掌握度。

这是管积木。

同时,这个工具应该支持协同的知识体系建构。例如我可以先创建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建立关联,给我表妹起个头,让她看到应该怎么做,基于我的工作继续下去。然我哪怕是在网上,也就可以直接看到她的后续工作,可以评论、可以加一些内容等等。

如果有了这个工具,最好学生从一开始上学,每上一课,就梳理自己的知识(拆积木、搭积木),加入到体系中,这样一步一步跟着课程,知识就很清楚,可以掌控全局。而且因为是从一开始就自己建构的,学习效果就牢固。

而且可以看到自己的知识成长过程,有成就感。

然而,并没有。

结果现状是,别的不说,学生学习连个自己知识体系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全局感。就像打游戏,地图都没开就造兵打仗。

我花了很多时间寻找这样的工具,然而貌似并没有。

于是我考虑,要不要自己做一个。

难度貌似挺大,连参考的都基本上找不到,需要自己设计。

这个考虑就考虑了几年。

最后,在大概五年前,我开始自己动手,来研发这款新的软件:知识森林学习系统。

这款软件的设计,相关的一个启迪,来自于Bret Victor,前苹果设计师。

创造者需要即时的反馈

在学科级别的知识积木大厦搭建中,总是会遇到一个麻烦,就是规模越大关系越复杂,单纯靠纸笔或者头脑,越是难以有效搭建,自己都很难看清全貌。

而像思维导图这样的软件,知识点在几十个的时候还可以凑合用,更高复杂度的级别,完全就适应不了,会很乱。

Bret Victor做过一个演讲:《Inventing on Principle》。

Bret说:一个想法变成现实,需要反反复复的调整。如果看不见,就很难调整。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会非常的痛苦。

然后Bret总结说,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遵循一个原则:

创造者需要对自己的创造的事物,有实时的反馈

比如积木,我们如果拆一遍、搭一遍会相对容易。因为积木这东西是有形的、而且灵活,我们有什么想法,直接抓起积木开始干就好了。

觉得不对,马上调整,调整之后就可以看到效果。

再比如,假设你要规划新居。光在头脑里面想,很费脑而且还不一定效果好。比如到底两个家具摆在一起有没有冲突,很难在头脑中精确确定。

最好就是有一个3D设计软件,可以实施的拖放家具进去,看到效果。

如果没有这个,那就痛苦了。

在早期人们设计高楼的时候,还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都要靠人工画图纸。

那个叫一个心酸啊。

例如一个管道,可能穿越很多层,那么它会不会跟其它东西有影响呢?这个当建筑复杂的时候,其实考虑周全并不容易。

为了了解这个问题,可能要穿越层层图纸,在头脑里尝试把那建筑给建起来。

而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就简单多了。把大楼的模型直接在计算机里面搭建出来,可以随时定位想要的内容,例如顺着管道看周围有什么东西。

要改变管道,也就可以立即看到调整的效果。

也就是「创造者看到了实时的反馈」。

顺着这个理念,如果我们要让学习者,有效的搭建知识积木,那么我们就应该把知识积木,在计算机里让学生给创建出来,一步步的搭建他们的知识大厦。

这样一来,他们每一步,都马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就有了实时反馈。

而且有了这个,我们就可以精确的定位到相关的积木,看他们周围有什么其它积木(知识)、这些积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关系)。

这样,当学习者在计算机中创建了知识大厦的时候,这些内容就保存起来了,将来可以持续的建造,不再担心笔记丢了或者不好找,头脑里面记不住那么多。

初中的知识进入了系统,高中发现现在的内容,跟以前有关系,也可以快速的在系统中,连接起来。

这将会像计算机辅助设计,颠覆了建筑设计一样,颠覆我们的学习方式。

在前几天,我完成了这款软件的1.3版本。这个版本的完成,意味着我们可以加速实现学习的革命了。

【演示:知识体系创建】

快速测试:娃的拆解搭建能力现状

好啦,有了这款革命性的工具,一个快速的用途,是测试学习者,让他们把目前的学科知识体系,给搭建出来,看能建出多少内容,建出什么样子。

顶尖水平的学习者,往往能够徒手,或者在很少的参考书籍的情况下,把整个学科的核心知识大厦,给搭建起来。

而大多数人,可能搭建几个知识点就开始懵圈了。

无论如何,这也就快速的测试了他们对学科知识的拆解和搭建能力。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一下,那我们也就对学生的水平现状,有了个明确的认识。而不至于被表面成绩给忽悠住。

就像疫情一样,精确检测,才能有效制定防控方案。

课后10分钟:日常学习、日常搭建

理想情况下,学生每上新的课程,下来都应该用这套工具,来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这样,也反过来驱动他们,去分解课程的积木。因为你要搭建,首先还是要分解到基本的积木元素和关系。

这种方式的学习,一方面让「拆积木和搭积木」落到了实处;另外一方面,也容易即时发现问题。例如上了一课,搞不清楚基本的概念和关系,那么在软件中就体现出来了。

而只要拆积木和搭积木做到位,整体学习质量已经有了很大的保障。

这种听课模式下的跟进,通常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如果课堂上已经做了梳理,那么每天下来10分钟,应该可以完成搭建。

日积月累,后面就越来越轻松。

革命性突破:20小时实现学科知识体系搭建

前面谈到,拆一遍搭一遍,往往就有10分级别的成绩提升。

然而,在缺乏高质量工具的情况下,往往告诉你这个道理,也很难有人做到。

就像如果没有飞机,我们有两周的假期,也不会想到去欧洲旅行。

科技,是现实中的魔法。

有了这个工具,对于目前成绩中等或者更上的学生,例如当初我表妹的情况,那么对他们进行方法和工具的教育之后,他们可以自己从头复盘,来实现第一遍拆积木、搭积木的过程。

这个对于一个学科,大致可以在20小时内完成,按照200个知识点,10个知识点/1小时计算。

而且,一旦在系统中,搭起来了知识积木,就立马可以接下去,享受第三个动作加分:管积木。

第3个动作:管积木(+10分)

一个学科,以初中数学为例,知识点大概是150-200之间。

这样的数量级,而且还是多个科目,其实学生对知识体系管理的复杂度,不比大多数老板对公司的管理复杂度低。

就像老板在公司里,有好几百号员工,管理上哪怕是有效掌握信息,都成问题。

让我们来问问学习的问题:

  •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多少知识点?
  • 这些知识点中,目前掌握度状况是什么?有多少充分掌握的、有多少存在问题的、有多少问题严重的?
  • 过去半年试卷中的错题,都跟哪些知识点相关,出镜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是啥?

这几个问题,估计没人回答出来。

然而仔细想想,这些难道不应该是基本的、应该了解的信息吗?

我们评估公司的管理水平,一个基本标准就是,是否掌握了充分的信息、能否有精准的数据。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学习,你会发现,今天学生的学习管理水平,其实是相当低的。

学生是在拍着脑袋干活,而不是基于充分的事实决策。

能够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有效管理起来,又是个10分级别的加分项。

而如果我们在知识森林软件中,完成了前面的「搭积木」工作,那么知识体系的管理,也就有了最基本的数据:知识体系本身。

在这个基础上,管理工作可以有序展开。

三个基本的管理任务

这当中,又有三个基本的管理任务。

1)知识主线管理

当我们学习的时候,知识生长往往有一条演化的主线,这也就是一个核心的知识脉络。

就像鱼,中间有一根主要的骨头框架一样。在它的周围,有很多肉。

我们学习,首先是要把握那根主要的骨头框架(主脉络知识、关系)。再延伸出鱼肉(细节知识)。

那么在知识体系管理任务中,就需要识别、标记这个脉络。

我们说学神的一个基本功,是能闭眼推导学科知识体系,通常也是顺着这个脉络主线来推导的。

2)知识掌握度管理

我们那么多知识积木,到底每一块,我们对他们的掌握程度怎么样呢?

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基本的任务,是评估、自己的掌握度状况。

并且随着学习的过程,这个掌握度会发生变化,因此会持续的更新。

3)知识重要性管理

那么多知识点,重要性等级是不同的。知识体系管理的第三个任务,也就是要对知识的重要程度进行识别、标记。

在知识森林软件中,对三个基本的任务,提供了支持。

例如下面的视频,是对标准知识掌握度的演示。

【演示:知识掌握度标记】

知识体系管理的3个基本视图

在财务管理中,有三张基本报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对于一个组织财务运作的状况,查看三张表是基础。

类似的,在知识体系管理中,基于上述三个基本任务,也就产生了三种基本的管理视图。

  • 知识等级视图(知识重要性的地图)
  • 知识主线视图(学习、知识体系自身的演化时间线的脉络)
  • 知识掌握度视图

为了直观,在这些视图中,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知识的不同等级,或者主线、或者不同的知识掌握程度。

案例:知识掌握度视图

如何把错题变成学习的机会

我们对错题的处理,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于知识森林软件,我们可以进行更为精准的错题管理。

这个管理,分为几个步骤:

1)我们需要分析我们的解题步骤和思路,拆解定位相关的错误知识点。

2)在知识森林软件中,我们可以首先创建案例题目,将错题输入系统。

3)根据我们的分析,要把错题跟相关的错误知识点建立关联。

例如错误是跟分式化简相关的,那就链接到分式换简知识点。

4)更新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度状况

可能本来我们认为分式化简的掌握度为「充分掌握」。这样一来,我们需要把它的掌握度降为「有待改进」或者「问题严重」。

这样如果查询掌握度视图,就能看到分式化简的掌握度问题,确保跟进。

而有了这种日常的错题关联机制,在将来我们在系统中可以根据这种关系,进行查询。

例如学习某部分的知识点,可以查看相关的错题,这样学习就更有效率了。

概要的说,基于知识森林学习软件,我们可以把错题,也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因此就有了数字化的、跟知识点关联的错题库。

一个基本的原则是:

如果你能把错误的题目都做对,那上重点大学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把自己错过的题目,都纳入案例库中。

传统的方式,往往后续很难有效搜索。而如果按照上述做法,错题总是在信息系统中,并且跟知识点关联。因此哪怕是到了初三,还是可以轻松浏览初一、初二的错误题目。

这样,对于「如果你能把错误题目都做对,那上重点大学没问题」,就有了有力的实现保障。

而且把错题纳入案例库的过程,也是反过来推动对错题的分析、拆解,精准定位原因所在。

前3个动作:加30分

前面我们讨论了通透学习的3个基本动作:

  • 拆积木
  • 搭积木
  • 管积木

这3个基本动作,整体来说,会系统化的提升日常上课、做题的转化能力,从而稳定实现提分。

大致每个算10分级别的话,那就是30分。

当然因为卷面分数的限制,这个不一定会最终完全体现到纸面上。

做到这3步,就像是一家管理良好、制度完善的大公司,基本的收益是有体系保障的。

妥妥的学霸级别。

第4个动作:潜力无限

这个动作,是可能提升几十分到几万分的。

潜力无限。

这就是「搞研发」。

就像一家顶尖的公司,不仅仅是管理优秀,而是研发卓越,能够产生高度的洞察,开发革命的技术。

顶尖的学习者,往往他们学习的很大部分时间,是在探索性研究和新知识、新技术开发上,而不是在死记硬背、重复刷题。

当你在拼刺刀的时候,人家搞出了轰炸机。

具体来讲,这里面有两种类型的研发活动:

  • 特定知识领域相关的研发
  • 学习与思考活动自身的研发

例如一个学生,面对数学错题,他反思这些题目跟什么知识点相关,去重新学习那个知识点,是特定知识领域(数学)的研究。

而如果他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意识到自己缺乏规划,往往走到哪里算哪里,没有自己的判断,决定建立一套清晰的打法,这就是在对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活动(思维活动)进行研发了。

顶尖的学习和思考者,这两方面的能力都很强大。不仅仅在精进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在持续反思、改进自己的思维质量。

特定知识领域研发的8字要诀

要实现通透的学习,在研究上,有4个至关重要的指导思维:

联系、溯本、演化、简化

这8个字,是顶尖学习者的日常习惯。

我上周跟一个人沟通,他在使用知识森林软件遇到了问题。我跟他解释概念A和B。

他问我:「这两个概念,你觉得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形象的比喻吗?」

我想了想跟他说:「这就像去吃自助餐,A是取餐区域,里面啥都有;B是你的餐桌,你要在取餐的地方,挑你喜欢的放到桌子上」。

然后他说「我懂了」。

你看他的思维,「联系」的倾向很明显:

1)他在尝试建立两个概念A和B之间的联系
2)为了有效的建立这个联系,他尝试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例子,来快速的理解

而对于知识搬运工来说,他们通常注重的是单点知识,而非事物的联系。

这一点,看大多数人的笔记就知道了。

多数学生的笔记,喜欢把老师讲的内容,一条一条的记下来,还有些人记的特别工整,搞搬运。

而通透路线的学习者,他们的重点,往往是关注的知识、案例之间的关系。往往他们在听课的时候,就在思考:

  • 老师/教科书讲了哪些知识和案例?
  • 这些知识和案例,他们的关系是啥呢?
  • 为什么要讲这些知识、案例呢?
  • 它们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
  • 跟以前的课程知识,有什么联系?

所以看这种的笔记,往往比较自然的就是以关系来驱动的。

这里,也就引出了熟练路线和通透路线,在上课的时候,一个关键差异。

通透路线的人,是带着问题去学习的,重在围绕这些问题,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样上课对他们而言,是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也就开始建设起知识的框架。

这些问题,也就是「种子」,引导他们思考、探索,作为结果收获一堆知识和关系链条。

这种课堂心态的不同,很大程度决定了当堂消化的概率。

在搬运路线中,学生课堂很少建立了自己内化的知识框架。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探索目的,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而在研究导向的学习中,当他们提出问题尝试建立联系的时候,已经产生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内在的学习动机。

如果教学质量还过的去,学生往往在课堂之上,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内化工作。

即使没有内化的,往往学生也清楚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哪些地方联系没有建立起来,自己下来可以继续。在他们的笔记上,这些地方可能就表达为问号,零散的知识点(断掉的联系)。

而且这种研究性质的学习,学习往往更容易主动提出问题,以便完成他们的探索。

就像前面的例子,问我「这两个概念,你觉得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形象的比喻吗?」

因为他内在有研究、建立联系的意识,所以才会主动提问。

学习与思考活动研发的10字诀

对于学习和思考活动自身,也需要持续的研究,开发新的知识和技术,从而提高思维活动的质量。

对于思维活动的研发,指导原则可以归纳为10个字:

认知、策划、选择、调整、跟踪

1)认知

我们的学习和思考活动,属于思维活动,是无形的。

因此,要研究这些思维活动,第一步,是要去有意识的认识它们。

例如解题,到底我们头脑里是怎么思考的,这就涉及到自我的反思和觉察。

大多数学习者,根本缺乏对自己思维活动的觉察。而顶尖的学习者,往往能够系统化的回顾,自我的思维活动,把自己的思考过程重放出来。

从这个角度,看知识森林学习软件,它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把学习者在知识体系建构中的思考活动给记录下来,从而方便后续观察研究。

2)筹划

顶尖的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首先会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指定循序渐进的计划,安排恰当的时间和资源。

而普通的学习者,学习是缺乏规划的,走到那里算哪里。或者沿用过去的老办法,尽管这些方法效率很差。

3)选择

出色的学习者,对于学习资料有筛选的考量。

普通的学习者,容易淹没在学习资料的海洋中。东西太多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好像什么都重要,什么都要学。

从中学学习来说,大多数人,都是盲目的跟随教科书。

其实教科书,未必是一个高质量的入门选择。

因为教科书,要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水平,以及师资水平,它的设定是「需要有老师指导下的掌握」,而不是支持一个学生可以「高度完成自学」。因此如果你想要提前推进度,提高学习生产力,教科书很大程度,会是一个障碍,知识体系比较破碎、零散,看不到的整体的结构。而掌握整体结构(演化脉络),是高效学习的一个关键。

我发现其实一种很好的入门选择,是60、70年代,国家出版的一些自学类读物。这些一方面编辑者的水平高,另外一方面,当时的场景,就是立足于「让学习者可以自学完成」,甚至那时候出版的一个考虑,就是假设发生战争了,也有人可以自主完成学习。因此里面的内容体系连贯、简洁,没那么多唧唧歪歪的废话。

这里要吐槽一下中学教科书,整体来说,中学教科书是把学生当作弱鸡来对待的。因此在局部概念的掌握上,花费大量篇幅,为此放弃了整体逻辑体系的简洁、清晰。其实这样做往往反而效果更差,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地。

比如平面几何(源于欧几里得几何),本来是初中数学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核心是培养学生演绎逻辑思考和演绎逻辑体系的能力。

它有个严谨的、层层推进的整体知识体系结构,但今天的教科书,这个整体结构根本就不成样子,很少有学生可以看到。

我觉得教育发展的方向,是要提高教学生产力,让学生能够有整体全局的学习能力、建立整体知识体系。而不是反过来,为了让学生掌握局部,忽略整体。

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选择,再多的资源,往往也是难以让你高效学习。

4)跟踪

一流的学习者会持续跟踪学习思考活动过程和结果。

5)调整

我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学习计划、对学习的基本认知,不可能完全正确。

学习水平顶尖的人,他们往往会有灵活性,发现学习质量不如人意,会主动的调整。

然而大多数学生,往往是一条路走到黑,哪怕缺乏效果,也在盲目坚持。

回顾:通透路线的4个动作

好了,目前为止,我们把通透路线的4个动作,介绍完毕了。

1)拆积木(拆解教科书、授课内容,提炼知识与关系)
2)搭积木(创建知识与关系)
3)管积木(管理知识体系)
4)搞研发(特定学科领域的研发、学习与思考自身的研发)

其实「拆积木」这一步,本质上也是属于研发工作,是在研究到底教科书、授课内容这些,背后是什么样的组成、运作逻辑。

这样,我们看这4项任务:

  • 研发
  • 创建
  • 管理
  • 研发

而对比熟练路线的两个核心动作:

  • 搬积木(复制)
  • 贴胶带(死记硬背、刷熟练度)

前者,是智慧密集型的活动;而后者,则是简单劳动型的活动。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为什么学习生产力,会有本质的差异。

那么,你是希望娃从事简单劳动活动呢,还是进军智慧密集型活动呢?

通透学习能力的快速评测

基于前面通透学习的4个动作,我们可以对学习能力,做一个快速评测。

1)拆积木

  • 在阅读教科书、听课时,是否会提炼、拆解到基本的概念、案例、相关逻辑链条
  • 在阅读教科书、听课时,是否会带着问题,用研究的心态去学习

2)搭积木

  • 每一课之后,是否会创建本课的知识点、内在关系链条
  • 是否会把本课的知识点,跟此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

3)管积木

  • 是否有自己知识体系的全局建构地图,能看到知识点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 是否明确知识演化脉络的主线
  • 是否能够基于知识演化脉络的主线,徒手推导创建出学科核心的知识体系
  • 是否清晰识别自己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 是否有全局的知识掌握度地图,快速把握自己整体的知识掌握度状况
  • 是否清晰识别,不同知识点的重要性程度
  • 是否有全局的知识重要性地图,宏观把控重点知识的分布状况
  • 在错题分析时,是否拆解到了具体的错误相关知识点,并且把错题跟知识点关联,进入了案例库
  • 是否有持续回顾反思自己的错题库

4)做研发(特定知识领域的研发)

  • 联系:是否善于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 溯本:是否善于探索知识、问题的本质规律
  • 演化:是否善于研究、把握事物的演化脉络
  • 简化:是否善于把复杂事物、复杂问题有效简化

5)做研发(学习与思考自身的研发)

  • 认知:是否善于觉察自己学习、思考的思维活动,善于回顾自身思维过程,善于总结自己的思维模式
  • 筹划:是否善于制定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学习和思考计划
  • 选择:是否善于搜寻、甄别、选择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例如书籍、教程、专家
  • 跟踪:是否善于持续跟进自己的学习、思考过程,掌握学习思考的实时动态
  • 调整:是否善于根据学习思考的进展,灵活作出调整,改进学习思考质量

那么,你家娃在这些方面,做的怎么样呢?

至关重要的,是学习科技树的升级

上面我们的评测,列出的一个个条目,也就形成了关于通透学习的科技树。

我们的学习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科技的发达程度。

低端竞争拼体力,高端竞争拼科技。

今天学生学习的普遍问题,就是在低端竞争上花了太多时间,甚至没有基本的思考,如何升级学习科技。

而如果科技没有升级,那很可能就继续限死在低水平竞争的泥潭。

这就像打游戏,不仅仅是要造兵,而且是要升级。

那么问题就来了,前面我列出的评测项,大家应该可以了解大概什么意思。

但要做到这些,那就是一脸懵逼。

不仅仅是没吃过猪肉的问题,如果本身学习能力一般,那里面的一些科技点,可能连猪跑都没见过。

缺乏的不是一个两个经验、一个两个知识点,而是系统化的匮乏。

难以依靠自身实现升级。

实现升级需要的几个条件

通透学习科技树的全面升级,需要几个条件:

  • 见识革命:学生需要新的见识,看到到底通透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 实践革命:学生需要基于通透学习的理念,进行自己的学习实践
  • 反思革命:学生需要观察自己的学习实践和学习成果,进行反思,有效改进
  • 知识革命:关于如何实现通透的学习,学生需要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 关系革命:学生需要建立新的关系,在这个环境中,能够高质量的讨论学习问题
  • 工具革命:需要能够把知识体系建构具像化、支持知识体系高效管理,加速研究进程的学习工具

现状是,很可能你家娃,一个条件都没有:

  • 缺见识:只看过搬运工,很少看到如何实现通透学习的案例。哪怕周围有学神基本的人物,但因为学习和思考活动是心理层面的运作,也看不出来到底他们是如何认识的、如何学习的
  • 缺实践:有刷题、死记硬背的丰富经验,但缺少通透理解、深度研究相关的实践
  • 缺反思:看上去每天很忙,但很少观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活动,很难在这方面进步
  • 缺知识:缺少一整套实现通透学习的知识体系
  • 缺关系:周围的环境中,老师、同学往往更多的都是在讨论应试,缺乏高质量的关系,来进行通透学习的交流、思想碰撞
  • 缺工具:缺乏支持知识体系建构、管理、研究的学习工具

这样的匮乏,导致很可能锁死在低生产力的环境中。

这种锁死效应,带来最大的麻烦,我觉得倒还不上学习效率低,而是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学习就是这么回事,大家都这样呀,要应试没办法」。

不是没办法,而是见识太低,夏虫不可以语冰。

而为了有效实现升级,我设计了学习冠军课程,来创造上述的条件。

学习冠军课大纲

学习冠军课,分为4大部分。

第一部分:通透学习

  • 熟练路线与通透路线
  • 通透学习的4个动作
  • 输入内容的拆解
  • 知识体系的搭建
  • 知识体系的管理
  • 知识掌握度的6个层次
  • 知识掌握度管理
  • 知识含金量的5个等级
  • 知识重要性管理
  • 知识主线管理
  • 通透学习的研发
  • 学科领域的研发
  • 联系思维
  • 溯本思维
  • 演化思维
  • 简化思维
  • 思维活动的研发
  • 思维活动的认知
  • 学习活动的策划
  • 学习活动的选择
  • 学习活动的调整
  • 学习活动的跟踪

第二部分:溯本认知

  • 溯本认知的学习策略
  • 古希腊文明概述
  • 古希腊文明的社会形态
  • 什么是自由
  • 如何实现自由
  • 万物皆数
  • 苏格拉底
  • 柏拉图之恋
  • 亚里士多德
  • 归纳与演绎
  • 第一性思考
  • 学术中心亚历山大城
  • 欧几里得几何学
  • 欧氏几何的教育意义
  • 第一次精英教育革命
  • 初中数学的通透之路

第三部分:全胜战略

  • 两种类型的策略
  • 孙子兵法与全胜战略
  • 结果的全胜
  • 过程的全胜
  • 全胜战略与通透学习

第四部分:综合实践

  • 初中数学实践项目
  • 当前学习进度中的实践
  • 研究论文:通透学习论

学习、认知与策略的密切关系

这门课叫做学习冠军课,在其中,包含了学习、认知和策略的内容。

因为这三者,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

从理解「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学习的基层能力是认知能力。而从「怎么做」的角度,策略能力又是基础。

大多数人学习能力的薄弱,不仅仅是在学习层面,而是在通用的认知能力、策略水平上不行。

从更大的角度,我们看顶尖的精英学校、精英组织,喜欢要「高智商」的人。

其实这里「高智商」是一个模糊的说法,指的是拥有高度的逻辑智慧,包括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策略能力。

因此,为了实现高水平的学习,我们需要提升这3大部分的知识结构。

认知部分:希腊哲学的演化脉络

在溯本认知的一章,我们的教学,以希腊哲学的演化脉络,作为主线。

采用这个策略,有几个原因。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非常早的认识到逻辑智慧的重要性,围绕发展智慧、追求智慧建立起学术知识体系的,是希腊人。

哲学的英文philosophia,源于希腊文,由philo-sophia组成。

前者的词根,是「爱」的意思;而后者,是「智慧」。哲学,也就是爱智慧。

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

那时候的希腊哲学,包含了逻辑学、几何、算数等科目。

一直到今天,很多初中数学中的核心内容,例如平面几何,其实是源于希腊哲学。

甚至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不仅仅提出溯本认知思想,并且围绕它建立知识体系的,也是希腊人。

最近几年,因为Elon Musk的介绍,「第一性思考」(溯本思考)变得比较热门。而「第一性思考」这个理念,来源于亚里士多德,伟大的希腊哲学家。

所以回到希腊时代,从希腊哲学的演化脉络,学生更容易理解到底什么是溯本思考。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今天初中数学,很大部分内容,其实是来源于希腊哲学。

而且,在希腊人的思想中,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计算,而是为了学习思考、发展智慧。

甚至这个理念,本身也是初中数学教育,甚至整个初中教育的核心理念。

否则,把平面几何这些东西,放到初中数学里面,是无意义的。这跟现实好像没啥关系。

因为教育家的理想,是让大家思考、发展智慧。

然而今天教育体系的生产力状况,远远不能实现教育家的理想。就变得很尴尬,本来是发展智慧的数学学科,变成了刷题的科目。

再比如「算术」,我们学的诸如素数和合数、有理数和无理数这些概念,往往会被归纳到算术的部分。

素数和合数、有理数和无理数这些概念,也是源于希腊人。

这里面有个普遍的混淆,就是「算术」这个词,很容易给人感觉是计算技术,是技能导向的。

其实初中学科中「算术」这个词,其实是英文「arithmetic」(源于希腊文)的翻译。

而希腊人的arithmetic,并不关注计算,而是关注的数的性质的研究,用今天数学的学科分类来说,叫做数论。

所以素数和合数、有理数和无理数这些知识点,其实源于对数的性质的研究,是非常逻辑导向的、关注概念体系的。

甚至古代希腊人,刻意避免计算,这样更突出概念和概念体系研究的性质。

所以中学数学,本质上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要从概念入手,研究概念和相互关系,也就是我们以追求通透理解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从这一点看,今天中学数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其中其实有两个复杂性:

  • 概念和概念体系的复杂性
  • 计算的复杂性

这两个混在一起,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概念都没搞清楚,就一大堆计算让你做了,而且可能计算量还比较大。

而一旦计算量比较大,不仅仅是耗费心力,而且会加速人走向刷熟练度的路线。

通常正确的方式,是要把这两个复杂度分离,别一开始同时干两件事情(简化、简化、简化)。

而且应该是先关注解决概念复杂度问题,追求通透理解。因为知识链条中,往往后面是依赖于前面的,你前面不搞透,后面就很难跟上。

而至于计算熟练度,那个是简单训练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放到后面通常也无所谓。

在现实中,熟练路线的人,通常反过来了。

某个程度也是因为,计算复杂度貌似是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很容易把资源投进去。

而概念复杂度是困难的问题,大多数人也就退了。

但概念复杂度的解决,才是学习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要做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容易的事情。

回到我们「溯本认知」这一章的意义,除了本身深度理解「溯本认知」,这一章讲完,同学们也就整体清楚了,初中数学的打开方式是怎么样的。

其实初中数学,核心打开方式就是溯本认知、透彻理解,这也是这一科目设置的核心目的所在。

而攻克初中数学的话,那么战略上就搞定了初中最重要的一科。因为这一科培养出的思考能力,是各科学习的基础。

策略部分:孙子兵法的全胜战略

越是复杂的事情,要高效解决,策略能力就越重要。

而策略又有两种:

  • 战术:局部性的策略
  • 战略:全局性的策略

雷军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愚蠢。」

各位,大多数人的学习,就是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愚蠢啊。

甚至老师,往往埋头于各种战术型问题,例如考试几道题目就归纳出几种题型,每种题型贴心的总结应试技巧。

然而,如果战略上实现了通透理解,这里面90%以上的题目,根本不用归纳题型,直接搞定。

很少老师、学生有战略性思考的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结构。

在认知领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可以说是最高境界:「第一性思考」。

而在策略领域,孙子则是提出了最高境界:全胜战略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必以全争于天下」。

那么到底什么是「全」呢?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理解「用兵之害」。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我们看刷熟练度的学习,就是典型的「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学生比996还996,效率低下,整个人都疲掉了,士气低落。

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孙子提出了他的见解: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说「上兵伐谋」,要「兵不顿而利可全」。兵不顿,是低成本;利可全,是高收益。这两者结合,就是「全胜」。

通透路线,就是要「全胜」。追求一次搞透彻、体系高成长、长期高收益,别反反复复陷入持久战,一会要刷题、一会要补习。

所以孙子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因为一打就赢了,看上去就没啥惊天动地的事迹。

我们看学校里最顶尖的那批学神,在课内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理解透彻效率高,没那么多努力学习的事迹。

反而老师喜欢表扬那些「努力刻苦学习」的人,其实方向都有问题。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前面「兵不顿而利可全」,是结果的全胜。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那就要过程的全胜。

孙子说: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把军队分为两种:胜兵和败兵。这个划分不是从最终的结果,而是从对待作战的态度。

出色的军队,是做好了确保胜利的各项工作,再开打。而平庸的军队,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场再说,说不定就打赢了呢?

前者很大程度上,是稳赢,因为已经有了必胜准备,才开打;而后者,更像是赌博,寄希望于临场发挥而非充分准备。

对于胜兵,胜在战先。那么如何判断自己能够获胜呢?

那就先做计划和计算。

孙子兵法第一篇,就是「始计」,从计划和计算开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孙子强调「未战而庙算」,也就是先有胜率的评估,而不是盲目开战。

好了,作为家长,你可以思考一下,今天你家娃很努力,但别人家娃也在努力。你家娃做题做到11点,别人家娃可能做到12点。你家娃上一个补习班,别人家可能上两个。

你们忙碌,但是你的「先胜逻辑」是什么?凭什么赢的人就是你呢?

所以孙子强调「谋定而后动」,先把胜利逻辑给梳理清楚,然后再打。

一打就赢。

一战而胜。

从这个角度,本文其实也是在帮助你做「谋」,制定先胜的逻辑。

这个文章写出来,是我的战略能力。然而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的,是需要自己建立起这种战略思维和战略能力。

大多数学生天天刷题,但根本就没战略意识。家长也是,看上去操心娃的学习累的要死,然而战术勤奋、战略空白。

所以我们的学习冠军课程,需要补上战略思想的这一课,才能在全局高度看待学习问题,作出高质量的决策。

兵法要诀: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兵法,都有一条核心原则: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拿下战略性目标

一个人战略水平的高低,在他们的时间分配上,最终往往有明显的差异。

高战略水平的人,重点突出,资源(时间、金钱、人力)等的分配,优先级很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

然而战略水平低的人,很容易平均用力,摊大饼。

学生学习也是,往往成绩差生产力低的人,他们的努力,是同时在多个方向开火的,数学要补习、语文不能拉下、英语也要跟上,老师的试卷很多题没意义,但也不能不做啊,万一漏了啥或者老师不开心呢?

连一科都搞不定,还同时想要搞定多科?

连一科中基础知识都没掌握,还想要去搞各种高层次的概念?

帮助低生产力的人进步,最大的麻烦,倒不是他们生产力水平低,而是他们很难从这种四面瞎开火的局面中,脱身出来。

我以前做求职培训,经常有求职者问我这样的问题:

  • 我刚才跟面试官握手的时候,力度不够,对方会不会觉得我缺乏自信
  • 我刚才回答一个问题,停顿了几秒,对方是不是会因此拒绝我呢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特么的怎么知道,你关心这些鸡毛蒜皮干嘛」。

他们看上去,是在追求完美。

其实,这是一种假完美主义,背后是因为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才能有效的搞定面试。所以焦虑,不敢放弃每一个可能的细节。

这一点,在学习当中也很普遍。

学生之所以一定要四面开花,跟上各种节奏,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掌控感,所以「这门课老师上的我听不懂,但万一漏了怎么办呢?」、「第二轮开始复习,我第一轮知识点还没搞清楚呢,但也要跟着走啊。」

这样他们持续在难以产生收益的地方投资,反过来亏损也就是必然。

孙子说「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意思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

但是跑不是一味回避,而是为了集中资源,聚焦到能改变局面的事情上。

战略水平低的人,整体判断力差。既没有放弃的决心,又没有聚焦的坚定,于是往往搞成了消耗战,四处出击、四面起火。

而对于顶尖学习者来说,「敢于在战略性项目下重注」和「敢于放弃」,本来就是一体的。你没有放弃,啥都想要,哪里有什么重点。

越是局面艰难,他们越会砍掉大多数事情,把资源投入到能够改变局面的地方。

拿下战略性的据点,才能改变战局。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说: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就是善战者,会掌控战争的节奏,不至于被敌人调动。

从这一点看,多数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外界调动节奏的,例如学校的课程安排,缺乏自己的节奏感,甚至被拖着走,很惨。

看一个的学习能力,他能否掌控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打法,是一个基本要素。

哪怕成绩再好,没有自己的节奏把控能力,也就是纸糊的,依赖外界的输入。

所以顶尖的学习者,一定是有自己强大的自学能力,自行就可以自定计划、把控节奏的人,当然也善于利用外界资源。

学科攻克计划

基于学习冠军课,我们也就有了一个推荐的,学科攻克计划。

1)学习冠军:建立学习和思考的知识体系、掌握通透学习的学习方式和基本实践、熟悉知识森林学习软件

2)初中数学:攻克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掌握高效的打开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深化掌握通透学习的知识体系、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有序管理

3)其它科目:在上述两步基础上,拥有新层次的学习认知和学习能力,攻克其它科目

这个计划的核心,是从「通透学习」的角度,从高往低打。

战争中,一个核心原则,是拿下制高点。接下来从上往下打,就容易了。

走熟练路线的人,看上去努力,但都是在从下往上打。

在我们的计划中,「通透学习、深度思考、全胜战略」的知识体系,是战略制高点,因此要先拿下来。

拿下这个知识高地,接下来打下初中数学,这个在中学学科中对「学习和思考」最具备战略意义的学科,第二高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反过来巩固对第一高地(学习、思考、策略知识体系)的掌握。

接下来往下,就容易了。

孙子说: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意思是,善战者,关注创造出强大的势能,用势能取胜,而不苛责于人。

在熟练模式的学习,对人是苛责的。要求长时间的学习、反复的刷题、忍受枯燥的授课。然而,教育者和学习者,很少思考如何创造出强大的势能。

与之相反,通透模式的学习,关注的是势能建构,最后那一下反而是势如破竹。

你想娃做胜兵,还是做败兵

前面谈到,孙子兵法说: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胜兵,胜在战先,先有胜算再打。败兵,胜靠战场赌博,说不定就赢了呢。

孙子说「上兵伐谋」,要做「庙算」。

古人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谋功」。

本文是在干嘛呢?

其实就是在做庙算,在伐谋,在运筹帷幄,在明确先胜逻辑:

凭什么你家娃,学习一定能搞定?

这个算定了,走上通透路线,大概率,也就传檄而定了。

当然,战术层面还需要执行操作。但最大的难题,先胜战略,已经解决。

胜兵要干的,是「稳操胜劵」,而不是「兵行险棋」。

你想要做败兵,那就更简单了,躺平就好了,本来大多数同学,走的就是败兵路线,靠运气。

你想娃做智将,还是做莽将

既然「上兵伐谋」,那么对于将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智」。

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他把「智」,作为最基本的将领素质要求。

没有智谋,只会冲锋的,往往是莽将。

熟练路线中的多数学生,是「莽将」,死记硬背、盲目刷题,缺乏分析、判断能力。

而通透路线,强调「理解」,这本身就是走的智谋路线,要求的是「智将」。

作为家长,你希望娃是莽将呢,还是智将?

隆中对

谈到智谋,就要谈到诸葛亮。

诸葛亮人生中一个重要的事件,是《隆中对》。

刘备许昌大败,带着残兵败将逃到水边,刘备说:

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呼?

然后「众皆掩面而哭」。

那是建安5年,刘备40岁。从28岁结识关张打黄巾,已经12年。尽管连曹操也认为他「世之英雄」,却连根据地都没有。

然后,刘备三顾茅庐,遇到了诸葛亮。

刘备问诸葛亮说: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回答: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这短短的谈话中,确定了「天下三分、联孙抗曹」的路线,包含了:

  • 根据地战略(荆州益州)
  • 外交联盟战略(连孙抗曹)
  • 军事战略(天下有变,荆州益州两路出兵)

给刘备指出了整体思路,所以刘备「如鱼得水」。

理清思路事情就好办了,从隆中对到打下益州天下三分,只用了7年。

各位家长,我们今天在干嘛?

咱们在开新时代的隆中对啊,这次的话题,是娃的学习问题。

今娃学习努力,然成绩不振、竞争激烈、钝兵挫锐、士气低迷,计将安出?

前面咱就在讨论「对策」啊,而对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战略路线问题。

我们的对策,就是:

从熟练路线,转型通透路线,实现学习生产力革命。

本文中前面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这一战略的落地方案。

学习通透,则无往而不胜,将军其有意乎?

谋与断

好啦各位,关于「谋」的部分,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

可以说,我给各位所谋的,是顶尖的学习生产力变革方案。

那么我的职责,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

就像诸葛亮,提议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路线。那么接下来,就是需要刘备的「断」了。

这种变革的战略性项目,成败需要有领导者的判断、决心。

作为家长,小孩的发展战略问题,还是在你的职责范围之内,是需要你作出决策的。

到底是要在熟练路线上打补丁,还是走上生产力革命的星辰大海?

我三周前,聊了几个家长,印象很深。

其中一位,跟我谈之前,已经下定决心了。所以就很快,我们讨论的都是如何操作问题。

另外一位,中间跟我说了几次「你这个理念真好,我们理念是一致的」,问了很多中学教育的各种问题,表示今天收获很大。

我相信从认知层面,她是真的觉得收获很大。然而,这些并不代表会有实质改变。

我有个经验,凡是别人反复跟你说理念很好的,一般就短期没法推动,甚至永远就这样了。

为啥呢?真正的赞同理念的人,往往就直接开始撸袖子准备动手了。

这位家长,小孩在准备中考。

娃大概是60分水平,学校的中考复习,已经进入第二轮。

因为娃的基本概念都没掌握,第二轮显然是跟不上进度了。他的状况,应该是别跟着学校了,赶快自己把基本知识点给弄牢实。

否则,第二轮的那些题目,你连基本的都没掌握,怎么搞得定。哪怕再努力,也是在撞。

然而娃吧,一边做各种试卷,一脸懵逼,心理压力很大,但还的坚持做。

因为怕不做,老师会生气。

妈妈呢?说我觉得这样不对啊,但是娃害怕,我也就没办法了。

学校的老师,是有全局安排的,不可能为一个人来调整所有进度。

这样一来,局面就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个路线有问题;但是没有人站出来,承担战略性的决策责任。

于是就任由局面继续恶化下去。

怼到中考结束再说。

貌似这样,大家都不需要承担责任了。娃是按学校路线走的呀,老师就这么布置的;妈是提了建议的,也听了娃的意见的,好像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吧。

这就跟一个公司、一个国家类似,看上去大家都挺努力的,然而就没有人,站出来,做判断和决策,承担至关重要的战略责任。

而且这个局面,也没法接手。因为在还有几个月就中考,人的心理水平,很难适应长期发展导向的学习,往往是高度压力、短期驱动的,娃都快被复习的节奏给带垮了。

他大多数科目都很吃力,还要同时应付各科的复习,大量的试卷,怎么可能?完全透支了。

这时候谈学习方法,已经晚了。

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到这个局面,很难「善其后」了。

这时候哪怕技术方案可行,人的心理水平,都不支持理性的决策。善后成本太高。

这就像一家公司、一个国家,大家都知道路线有问题,滑下去很可能脱轨,然而就是看它继续下去,最后不可收场。

如果要实现学习生产力革命,概要的说,我觉得有三个核心责任,分别在不同的人那里:

  • 谋的负责人:是我
  • 断的负责人:是你
  • 行的负责人:是娃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负责人,要把事情干成,三个责任,大家都要共同承担的,但总要有人,来对具体的事情负责。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评论袁绍说: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好谋无断」这4个字,我的感觉特别深刻。

做在线教育10多年,我接触不同的潜在学员、咨询者。统计我的咨询经历,发现大概有20%的人,花费了我80%的课程咨询时间。

而这20%的咨询者,占据了那么多时间之后,他们也很少最终报名,接受教育。而哪怕他们报名了,在后续课程当中,也是各种麻烦。

这部分,很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跟曹操说袁绍一样,「好谋无断」。

好谋,就是他们喜欢提问题、希望得到咨询、听到各种意见。往往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要答案、希望有人帮助解决。

所以跟他们的时间容易很长,因为提的问题多。

而且在沟通中,发现他们的困扰,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可能困扰了他们很久。

通常他们都会表示,我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启发,甚至很多时候直接解决了部分问题。

然而,他们很难做出决定,来参加系统化的教育。

后来我意识到,其实这样的人,他们本质上,并不想要「发展自己,从而能自己解决问题」,而是想要「直接找人,代替自己解决问题」。

他们对于教育缺乏热情,而是想要快速解决问题的通路。

而通常他们希望别人给自己的,是两个部分的东西:

1)理性上解决问题(最好是直接就动手代劳了)
2)情感上获取支持

因为第一点,往往他们问题很多,而且可能问的很细,倾向于直接要答案。

但是,提了这些问题之后,通常他们不会有什么行动。除非问题简单到,行动可以立马解决。

对于复杂一点的,哪怕给的思路再有效,也是没有任何结果的,因为他们不会去做,或者稍微做一下有问题就回缩了。

要么手把手陪着,一起搞定。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心理依赖性的问题。他们依赖其他人来解决问题,哪怕本来该是自己的责任。

而这种依赖性,背后是对自己的深度怀疑、缺乏自信。

例如教育,一个人之所以愿意接受教育(真正关注能力发展的,不是为了拿证、获取关系资源),是因为他对自己有信心,相信有改变的可能性。

如果觉得自己没有改变的可能,那么教育也就没有发展的作用了。

而如果对自己缺乏信心,那么一个反映,就是对自己的判断力缺乏信心。

这样一来,他们就倾向于不停的寻找方案、建议,因为拿不准啊。

就像股票投资,大多数人是「分散投资从而降低风险」,他们需要很多很多的建议,以至于投资建议本身就成了割韭菜的好入口。

反过来,顶尖的投资人,却往往不需要那么多的建议。

巴菲特、段永平这样的人,更多的是重仓少数。这背后,是对自身判断力的一个自信。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那么他就有「选择恐惧症」和「建议饥渴症」。

要寻求各种方案、建议,就是很难做出决定。

这就有了「好谋无断」。

而这种情况背后,另外的一个原因,是这样的人,还往往在寻求情感上的支持。

这种情感上的支持,又有两个常见的需求。

第一个,是他们会寻求认同。

为啥呢?

自己拿不定主意啊,对自己判断力缺乏信心。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信心呢,有其他人来支持自己的判断啊。

所以他们做决策,往往要看「别人怎么做的、别人怎么说」。

当然,参考别人的说法做法,是很正常的。

但他们不是参考别人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他们的关注是情感上的,需要别人的认同。

所以往往到最后,他们的决定,很大程度是「我周围的人都是怎么做的」。

这事就很矛盾。

有句话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比如学习,如果大多数人有学习上的洞察力,那就不会连学校科目这种有无数丰富资源的东西,都搞不定了。

我觉得很多家长就挺矛盾的。

又喜欢跟随多数人的道路;又喜欢小孩学习通透、勤于动脑、成绩顶尖。

这两者本身就不兼容好吧。

别人刷题你也刷题、别人补习你也补习,大不了就是加个分量。

例如别人家娃上一个补习班,你家娃上两个。

这还是在跟风。

跟大多数人一样的思维,却想有跟多数人不同的结果,这很分裂啊。

第二个情感需求,是他们往往在寻找「拯救者」,甚至「神」。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行,在心理上往往是想要寻找一个拯救者,来把自己从混乱中拯救出来。

这个角色进一步,就是「神」了。

遇到「神」,就不需要自己再来承担责任了,因为「神会拯救我」。

事情就简单了,寻求神的指引就好了。

今天很多教育,其实都是在割韭菜。而割韭菜的一个常见手法,就是「造神」。

比如很多人,听到某些名校,无论是北大清华啊、还是哈佛耶鲁,可能一种感觉就是,简直像佛祖头上的那个光环啊。

这就是「神的感觉」了。

「神的感觉」是如何出来的呢,造出来的。

就像神像,是被人造出来的一样。

但为什么会造出来并且香火旺盛呢?

因为有需求。

一个人无法自主掌控自己的命运,对自己缺乏信心,就希望「神的指引」。

然而教育的理念,是发展人,让一个人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实现自我的解放和自由。

所以我遇到这种咨询,挺无奈的。

因为这样的人,其实非常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发展自己打破依赖性。然而他们自己,却在寻找能让自己依赖的。

从情感角度,他们「好谋无断」,是情感上的需要认同(因此经常找人参谋)、以及需要指引和拯救(神的出现)。

归根结底,这背后是强烈的心理依赖性,包括思想的依赖性和情感的依赖性。

所以往往他们更多的把责任放到别人头上,缺乏对自己的责任承担。

因为责任都到了别人头上,那么他们自己更多的是一个旁观者、吃瓜群众。

而作为旁观者,挑毛病是最容易的。任何人或事物,管他是历史伟人还是邻家女神,你想挑毛病,总能挑出来。

这种背后的心态是「这里不行、那里不行」。

问题在于,怎么行呢?他们就缺乏那个兴趣去思考了。

自己有责任意识的人,往往是一个建设者参与者的心态,那么这样的沟通,重点就是「我们如何把事做成」,这样很快就进入行动层面了。

旁观者,讲话是「你、我」。而建设者,讲话是「我们」。

我花了很多咨询时间,在好谋无断、心理依赖性强的人那里,然而我最终的结论是:如果他们自己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那我干嘛都没用。

哪怕他们报名,后续还是一堆问题。

我以前的老板,说「How much we learn depends on how much we devote」(我们学到多少,依赖于我们付出多少)。

一个人自己如果缺乏对改变的承诺,那么作为老师,付出多少是缺乏意义的。

比如子女教育,很多时候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还要家长的配合。有些家长就是觉得「我把娃送到学校了,那就都是你们老师的责任」。

出了事就觉得是老师的问题,或者就是小孩的问题,总之自己是没问题缺乏自省。

你想做刘备,还是做袁绍

曹操评判袁绍,说他「好谋无断」之后,又讲了两句话: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这是心理依赖性强的人,典型的毛病。

搞不清楚轻重缓急,在战略性问题上,往往优柔寡断、缺乏决心和投入;而在战术性问题上,又容易陷入鸡毛蒜皮的忙碌,而且很容易被外界带节奏。

本文我在谈的是「干大事」,也就是你家娃的通透学习能力、学习生产力的变革。

这不仅仅是考试高分的问题,而是顶尖的学习能力,本身就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

这是战略发展层面的事情。

谈这种事情,其实就对对方有要求。

诸葛亮给刘备谈隆中对,刘备「如鱼得水」,从此局面大变。

从谋的角度,是诸葛亮的牛逼;然而从断的角度,那也是刘备的英明。

要是遇到袁绍,诸葛亮也无用武之地。

然而袁绍这种人吧,往往一方面「好谋」,一方面又觉得「没办法、缺主意」,所以就继续要「好谋」,想要听更多的办法。

这种人啊,给他们做咨询出建议,到后来就往往是,你给他们交流了半天,他们觉得很有受益,对你的方案也觉得思路挺好,然后后来就冒出几句「没办法」、「我考虑一下」。

他们自己没准备撸起袖子下场,无论是决策还是实操。

那是没办法。

给出再好的思路、再多的资源,也没办法。

因为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他们亲身参与。

袁绍这种人,总觉得「没办法、没有给力的人」。

其实他们很少反省,到底是没办法、没有给力的人,还是他们自己就在抗拒办法、抗拒给力的人。

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在隆中对后,诸葛亮出山不久,曹操南下荆州,刘备败逃,危在旦夕。

诸葛亮代表刘备,出使江东,劝说孙权连刘抗曹。

在孙权朝堂上的那段对话,堪称外交之经典。

这段一开头,诸葛亮就直奔主题。

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 ,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我们看最后一句:

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这是不是今天在教育上的情况很像。

家长、学生外托服从之名(服从学校应试教育),内怀犹豫之计(觉得教育不应该是这样,而是应该高度发展人的能力、让人有更大的自由),事急而不断(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不仅仅缺乏主动精神、思考能力,而且造成一系列的心理生理问题),祸至无日矣(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或者成绩崩溃,这时候解决非常困难)。

你是要战,还是要降

应试教育的危害,我们几十年就知道了。

到今天,反而很多家长觉得没办法。

如果以前你觉得没办法,那么今天本文的前面部分,我已经把学习生产力革命的技术方案,都阐述给你了。

办法已经有了。

只许你说不想干,不许你说干不了。

是战是降,你得拿个主张。

为什么我要说这些呢?

因为我不希望花时间,在已经决定投降的人身上。

如果你就觉得现状改变不了,也不想改变。只是因为好奇心,或者「好谋无断」的本性来找我,那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所以我希望各位,在联系我之前,已经下了初步的决断,到底是要干通透学习的生产力革命,还是要在熟练路线上打补丁。

后者,一啪啦的培训机构,你何必来找我呢?再说也不用找培训机构了,在学校里躺平,自然享受到熟练路线待遇。

我们想做的,真正想要彻底发展娃的能力,做理想中的教育而非应试刷题。

这样我们的讨论,可以更多聚焦于「怎么做」,而不是「要不要做」。

疑而未决,怎么办呢

整体来说,我的看法是,作为家长的你,需要在「学习路线、娃的发展方向」这个战略性问题上,有个决断。

到底走熟练路线,还是走通透路线?

到底让娃成为简单劳动者,还是深度思考者?

当目前为止,如果你已经「决断」了,那事情就好办了。

第一种决断,是觉得这没啥意义或者不可能成功,还是走老路,刷题才是硬道理,别的都是虚的。

那本文后面你就不用看下去了,我们也就没啥关系,相忘于江湖。

第二种决断,是你想要加入学习生产力革命的事业。好啦,我们也可以谈谈更具体方案,看能否敲定落实了。

那么剩下的情况就是,你到目前为止,还是在「疑而未决」,像当年孙权在面临曹操南下的情景一样。

那怎么办呢?

放心,「疑而未决」这个问题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古人早就想了个解决方案。

疑则卜

古人建议说:「疑则卜」。

老是疑而未决,自己搞不定,那就寻求外部帮助吧,卜一把。

但注意,这是有条件的。你真正怀疑,自己搞不定了,才能去搞占卜。

自己拿定主意的事情,就不应该去卜了,要首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资治通鉴里,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晚上,紧张疑虑。

于是他让占卜师用龟壳来占卜。

然后张公瑾进来了,直接把龟壳扔了。对李世民说:

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不可已。愿大王思之。

这事我们决定了,有什么要卜的呢?

所以占卜这事,不是当饭吃,而是万一自己真的拿不定主意,一个最后的解决方案。

基于这个逻辑,如果你要占卜了,那首先就是要信。反正都自己搞不定了,那就听天由命吧。

别卜出来,又觉得不好。那也就失去了意义了。

各位家长,如果你现在还犹豫不绝的,我干脆给你卜一卦吧。

因为不是你主动求卜的,所以呢,我们也就放宽原则,不需要事前相信。

而是你看了我的卜卦,再决定信,还是不信。

信,就来找我。不信,那就有缘再见。

今天的学习状况:凶险之兆

首先我们来看今天的,学生普遍的学习状况,其实是这一卦:

在八卦里,这是「兑」卦。

放到今天的教育学习状况中,这是阴阳易位、主客失秩,凶险之兆啊。

有多凶险呢?

中国古代皇帝,都很重视天象。

其中有一种天象,叫做「客犯帝星」,这种情况,意味着基本秩序的可能失常,需要一级戒备了。

我们今天学生的学习状况,很多时候就类似这种。

那么,这一卦,到底如何理解?

你家娃,是这种情况吗?

如果是,我们又如何破解呢?

要理解这一卦,我们首先要理解阴爻和阳爻。

阴爻和阳爻

八卦体系,源于易经。

易经的核心,是一套符号系统。

其中有两个基本符号,也就是阴爻和阳爻。

长横线,我们称之为阳爻;两个短线,我们称为阴爻。

这两个爻,作为符号,可以代表不同的含义。

例如阳代表男,阴代表女。

阳代表主导、支配地位,阴代表服务、顺从地位。

八卦是3爻卦,也就是3个爻的组合。

学习的秩序问题

前面我们的兑卦,放到学习的情境中,是这样的一个状况:

我们来看这个卦象,底层代表教育体系(学校)、中层代表家长,高层代表学生。

那么,家长和教育体系是阳爻,意味着在教育/学习中,家长和学校,是处于支配、主导地位的。

而学生是阴爻,意味着学生是处于服从地位。

今天的学校,管教学生非常死,早上几点上学、什么时候放学、要做多少作业、这个阶段要学什么,都是规定的很具体。

而学生家长,往往比学生更着急。

所以学生,往往觉得「我是为爸妈学习」、「我是为教育局学习」、「因为老师让我做作业」。

这就搞反了。

学习,归根到底,到底是学生的事情,还是老师、学校的事情吗?

所以,这个卦象啊,是阴阳易位、主客失序。

那么,理想的情况是什么呢?

应该是反过来。

在八卦中,这是「艮」卦。

在这个卦象中,学生是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的,是自己学习的掌控者和推动者,而家长和教育体系,是处于服务地位,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赋能。

这才是合理的秩序,各司其职、各就其位。

那么,如何从学习状态的兑卦,进入到艮卦呢?

这就需要教育和学习的变革。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第二个形势的分析,也就是变革形势。

初始的变革形势:坤卦

我们来看教育和学习变革的形态,初始状态,是一个坤卦。

这一卦,我们怎么理解呢?

我们前面谈到,阴代表顺从,阳代表主导。

如果从这个意义理解,目前的情况是,对于应试教育、刷题,大家都存在顺从状态。

学校、家长、学生尽管都觉得有问题,但还是在应试的框架里。

都是「顺」。

那么如果这样,岂不是就没有改变的希望了吗?大家都在这个框框里打转。

这里,我们就要谈到阴阳的另外一个理解了。

潜力与实现

对于阴和阳,还有另外一种解读。

古人认为,阴代表潜在的力量,阳代表现实的呈现。

例如种子,古人叫做「阴木」。为啥呢?它有生长成为树木的潜力。

所以它也是木,只是是潜在的木。

从这角度看坤卦:

这三个阴,意味着三方,都有潜在的想要改变的欲望和能力。

例如学生,希望有更主动的学习;教育工作者,希望有更发展人的教育;家长也是如此。

所以,潜力存在,那么变化也就有了可能。

易,一方面是「不易」;一方面也是「变易」。

这里面就要谈中国古代占卜,一个基本的理念是,其实不是那个卦象就决定一切,很大程度,看你怎么去「解」。

同样的卦,不同的解,那就导向了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人的主动精神。

而不同的解,也就是要有不同的视角。

占卜这事,很多时候核心不是看卦象,而是那个解的人的水平。

那么,既然三方都有改变的潜力和欲望,从哪里开始呢?

从教育体系开始:潜龙勿用

2006年我离开微软公司,进入教育培训行业,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做出高质量的教育,实现人的高度发展。

本文中的内容,是十多年的研究的产物。

从卦象来说,我在做的事情,是建设新的教育,这是八卦中的「震」卦。

这一卦,在这个语境中,卦辞是「潜龙勿用」。

因为是在潜心研发,打造基础,尚未浮出水面。

作为家长的责任:见龙在田

好啦,现在我们核心的生产力赋能体系就绪,开始浮出水面了。

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接触到作为家长的你。

那么接下来,家长就需要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了,来做决策,看是否要推动生产力变革,把娃纳入到新的教育当中。

这个卦象,是八卦中的「坎」卦。

这一卦,卦辞是「见龙在田」。

田的意思,是原野。

这意味着,我们的新教育,已经浮出水面,开始起飞了。

家长,是这个起飞的核心推动力量。

我们教育的理想:飞龙在天

好啦,如果我们把前面两步做好了,最终我们的期望,就是你家娃,最终能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拥有通透的学习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持续进步。

那么这样,他就掌控了自己的学习和人生。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和家长,又处在了服务的位置。

这个卦象,也就是「艮」卦。

它的卦词,是「飞龙在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飞龙在天,它的意像是什么呢?

《易传》中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飞龙在天,自强不息」,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这是教育的理想。

从这个角度,我们看为什么要培养学生,通透的学习能力呢?

因为顶尖的学习能力,是自强不息、持续自我成长的基础。

所以我们的项目,也是希望你家娃,做到:

飞龙在天,自强不息

前面,是我的希望和梦想。

那么作为家长,这也是你所渴望的吗?

如果是,那就该你「见龙在田」了。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课程介绍。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