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

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

在前面我们谈到,创新型组织,需要秉持新的思想:人是最宝贵的资产。

基于这个理念,创新型企业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也与传统企业,有本质的差异。

  • 组织模式:知识型组织
  • 管理模式:Y理论导向

在高水平个体的基础上,领导者还需要将人整合起来,在组织层面营造高度创新的能力。

什么是知识型组织

创新型组织的模式,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型组织。

知识型组织,这个名词容易给人误解,认为员工有知识、高学历,就是知识型组织。

然而,知识型组织真正最核心的特征,不是「有知识」,而是「有智慧能够发挥智慧」。员工有智慧,组织有智慧。

需要敲黑板的是,知识型组织这种智慧,是群体智慧。

在很多传统组织中,高层是大脑,一线员工是肢体,被动的按照高层的指令行事,不负责思考。

而知识型组织,智慧分布于整个组织当中,员工的思考能力、经验、知识、主动性和创造力,是组织生产力的基本来源。而且高素质员工形成的群策群力,产生1+1远远大于2的智慧。

知识型组织,更本质的说法应该是「智慧型组织」。

知识型组织的群体智慧,是持续高质量创新的思想源泉。

知识体系:智慧的来源

创新型组织需要高度智慧,那么智慧又来自于哪里呢?

高质量的知识体系,是智慧的来源。

所谓知识体系,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构成的知识网络。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接下来将会用中学数学学习,这个大家熟悉的场景,来说明。

例如下图,是中学数学的知识体系图的局部示例。

在知识体系中,有三类基本元素:

  • 知识点(例如「整数」、「分数」、「总分总结构」这样的知识概念)
  • 案例(案例是知识点的应用场景,例如数学物理中的各种题目、语文中的各篇阅读材料)
  • 相互关系(知识点之间、案例之间、知识点与案例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整数与分数的关系是什么」)

注意,不仅仅知识点是知识,案例(经验)、相互关系也往往是知识。例如数学的各种典型题目(案例),也是知识体系中重要的部分。

如果一个人,在数学方面知识体系质量低,例如知识点没有掌握,或者缺乏案例(经验),那么他也就谈不上数学智慧。

在任何领域,都是如此,高度智慧来源于高质量知识体系。

知识型组织示意图

关于知识型组织,可以结合如下示意图,来理解一些概念的关系。

知识型组织,因为知识体系而产生智慧。因此知识体系,是组织的核心资产。

而对于知识型组织而言,学习、研究和创新,是基本的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基于现有的知识体系和智慧,一方面又反过来提升了现有知识体系的质量和智慧水平。

学习型组织、创新型组织、知识型组织这些概念,其实是从不同的维度(学习、创新、知识)来阐述这种组织模式。但只有看到它们的相互关系,才能全面理解之。

人为体系服务 vs 体系为人服务

彼得·德鲁克,伟大的管理学家,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中说:

让传统劳动力有生产力的保障是体制,无论是弗雷德里克·泰勒的「最好方法」、亨利·福特的流水生产线,还是爱德华·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这些体制本身都有知识含量。这些体制之所以具有生产力,是因为它使得每个员工不需要多少知识或技术就能完成工作。

其实,在流水生产线上(在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中也是一样),个别员工的技术太强,对其他同事和整个体制反倒是种威胁。

然而,在知识型的组织中,让体制有生产力的却是个别员工的生产力。在传统劳动力中,员工为体制服务,但在知识型组织中,体制必须为员工服务。

在这段话中,德鲁克指出,「在传统劳动力中,员工为体制服务,但在知识型组织中,体制必须为员工服务」。

今天大多数的组织,都没能完成到知识型组织的转变。对于领导者而言,甚至很少有机会,看到到底高水平的知识型组织,是如何打造的。

不仅仅是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

前面比尔盖茨打造微软公司的案例,是一个经典的知识型组织建设案例。比尔盖茨设计的微软体制,是基于为员工提供高质量服务的。

这种服务体系,为员工赋能,从而发挥出了高度的员工生产力,因此组织生产力也就有了基础。

X理论与Y理论

比尔盖茨的这套管理思路,用管理学上的话来说,是基于Y理论的。而要理解Y理论,就要同时理解X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1960年在其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中,提到了关于人们工作源动力的两种理论。

X理论:多数人是懒惰的、缺乏能力、逃避责任、厌恶工作的,激发员工工作动机主要是金钱奖励、强制管理、惩罚错误。

Y理论: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一般人也会喜欢工作、追求上进、渴望发挥才能、愿意承担责任,他们也有非常大的潜力,激发员工工作动机,需要引发员工的内在动力(自尊心挑战性、自豪感、自我实现等)。

在X理论和Y理论中,关于「人类本性」的假设,正好是对立的。那么到底哪一种,更加接近于人类的现实呢?

事实上,我觉得以人性的复杂,这两种观念都是有事实根据的。但是,基于X理论的管理,往往你只能得到「人力」;而基于Y理论的领导,才能赢得「人心」和发挥「头脑」。

大多数工厂是典型的X理论实施者。流水线的工作环境,把职责分的很细,你在流水线上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新任务的到来是强制性的,如果你不处理就会开始堆积。多做多得,出了问题罚款。不需要你有什么创造性,你只需要做好规定的事情。

这种管理方式,也存在于绝大多数的企业中。例如基于打卡严格考核上下班、老板给你布置任务,不需要你思考,只要执行(X管理的老板喜欢给员工灌输「没有任何借口」之类的理念)、公司规章了写了一大堆「做错了什么事情要受到什么惩罚」的条文,但是关于「如何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是不受关注的话题。

我毕业后工作在一家软件公司,典型的X管理机制。因为员工迟到比较多,公司HR出了一个规定:以后如果早上员工打卡迟到30分钟,那就等于上午没来上班,扣掉整个上午的工资。

这样是不是员工就积极上班了呢。

恰恰相反,以前我们迟到了一点,还会赶着来。现在反正去了也没有工资,那就干脆不去了吧,大不了扣半天钱,反正公司的工资也就那个水平,饿不死也活不好。

执行了一段时间,部门经理们开始抗议,说以前员工迟到但不误事,现在好了上午有些急事但找不到员工,反而耽误工作。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管理者,头脑里面仅仅有X理论。这类人典型的特征就是,员工有问题,来制定一个惩罚制度。然后经常搞出来,结果适得其反。

上次有做HR的学员问我一个问题,「有一个新员工,刚上岗两周就大幅度迟到三次,该怎么办?」

我问她:你觉得该怎么办?

她说:「我准备找他谈谈,说明公司的制度,要求他改正,否则可能会面临提前结束试用期。」

这就是典型的X理论,用「惩罚」解决问题。你这样做,你觉得员工心里爽吗?

那么到底怎么做更好呢?

我跟她说:「你应该去问他,AAA,我看你刚工作两周,就迟到三次,而且时间比较长。请问是不是刚换工作,遇到什么困难了。有什么公司可以帮你的地方吗?」

前者是公事公办通知和准备惩罚,后者是关心个人提供帮助支持。

X理论与Y理论对比表

如下是两种管理思维的对比表。

X理论 Y理论
控制型关系 成就型关系
认为多数人是懒惰的、缺乏能力、逃避责任、厌恶工作的 认为给予适当机会,一般人也会喜欢工作、追求上进、渴望发挥才能、愿意承担责任
对人的负面认知 对人的正面认知
激发员工工作动机主要是金钱奖励、强制管理、惩罚错误 激发员工工作动机,重点是引发员工的内在动力
关系的重点在于管教控制,让人听话 关系的重点在于支持服务,彼此成就
负面激励主导 正面激励主导
底层激励主导(如金钱、安全感) 高层激励主导(如创造乐趣、自我实现)
外在激励主导 内在激励主导
限权限责限能 赋权赋责赋能
塑造消极被动的人 塑造积极主动的人
人为体系服务 体系为人服务

不同心态导致的管理体系

理解X理论和Y理论,最核心的一点,在于它们分别是负面心态和正面心态的反映。

X理论,本质上是人的负面心态的投射。认为人是懒惰的、缺乏能力的,这是对人的负面人知。

因为这种负面认知,在激励方式上,也就是以负面激励主导。

所谓负面激励,就是通过激发人的负面情绪来调动人。

这就像以前很多家庭,让小孩读书的手段,有诸如:

  • 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好工作,很惨(甚至给小孩举各种惨的案例)
  • 这么简单的你都不会,怎么这么笨(羞辱)
  • 爸妈对你这么好,付出那么多,你怎么对得起我们(激发愧疚感)
  • 体罚(激发恐惧、生理疼痛)

而负面认知和负面激励,通常就导致负面结果。

例如因为觉得人都要偷懒、缺乏能力,所以各种管教,限权限责限能,这样员工缺乏机会承担责任、锻炼能力,那就更加容易推卸责任,也难以成事。

所以如果领导者觉得员工是偷懒的不行的,最后公司里面往往是一群偷懒的不行的员工。哪怕行的,到公司都变的不行了。哪怕勤快的,到公司都变得偷懒了。

这就形成了负面循环。

反过来,Y理论,是基于正面心态的。认为人是有能力和潜力、主动积极愿意成事也能成事的。

基于这个正面认知,那就要赋权负责赋能给员工,提供支援,帮助员工成事。

而因为领导、企业的正面心态和支持,员工也就有更高的主动性,更好的发挥,以及能力的发展。

于是理想情况下, 就形成了正面循环。

例如比尔盖茨,相信员工是能成事的,打造了一整套赋能体系,来服务员工,这样员工在这种环境中,也就更主动和更容易产生成果。

人是最宝贵的资产

对于创新型组织,必然的要实行Y理论,才能发挥人的热情和头脑。

这就意味着,创新领导者自己,要有正面的心态,要对人有信仰。

大多数领导者,并不是信仰人的能力,而是信仰资源(例如权力、金钱、大客户等)。所以他们更关注资源,而非创新。

而这样关注资源的领导者,本身通常他们心态是趋向负面的。因为他们并不相信自身能力,而是外部资源。于是缺乏安全感、价值感,这样管理上更倾向于控制员工从而确保对资源的掌控,而非成就员工。

比尔盖茨说「人是最宝贵的资产」,而且他真的是这么做的,围绕「发挥人的热情和头脑」,打造了一家经典的知识型组织。这样一个体系,是微软跨越信息时代持续成功的组织能力基础。

没有对人的信仰,就不可能成为顶尖的创新领导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