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交际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Linda,我的学员,有一次给我看她和当时男友的聊天记录。

对话非常的枯燥,我看的都快哭了。

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共同话题,精神方面几乎完全么有交集。而且男生是非常自我为中心的那种。对人好,但是都是”我认为这个是对你好”,我说为什么你还要交往下去呢。

她说相亲不少了,这个已经算是最好的了,至少人老实吧。

从我收到的来信中,女性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交际圈狭窄。认识的本身自己欣赏和喜欢的男生就不多甚至没有,少数有的也已经有主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好产品,往往也要做市场推广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是谈的是”做市场”,而不是”做销售”。市场是针对一个特定群体,而销售针对个体。例如卖电脑,在电视上打广告是在做市场,引起目标群体的注意;但是用户走到店里,那就是做销售了。

最近我有学员想跟前男友复合,说老是想着对方,非对方不可。我问她:”你前男友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她说有趣、可靠、有爱心、体贴。

我就问她:”你能列出5个认识的,跟他同样类型的人你吗?”

她说”我只认识这一个”。

她目前销售困难,但深层次的问题之一是市场推广不力。你之前仅有这么一个符合要求的候选目标,自然在推动关系的时候就缺乏底气。而且很多事情都是有概率的,例如如果认识10个该类型的人,基本上成一个不是问题。但1个,谁有绝对把握呢?

大多数女生,不管她们嘴上有多急,往往是走到哪里算哪里,很少有人有计划的去接触到自己的目标群体。池子里连像样的鱼几乎都没有,还钓什么啊。

你的鱼在哪里

Linda想要的伴侣是头脑聪明人有趣,有良好的精神互动,工作能力强进取心强。

我说你觉得这样的人,出现在相亲市场上的概率有多大。

她说基本为零吧。

几个月相亲见了40多个人…符合自己目标的为零。

如果你想钓鱼,首先得知道鱼在哪里吧?

我以前参加针对大学生的求职公益教育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公益组织招募来自企业的志愿者,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到大学里面给学生分享求职和职业发展的知识。课程为期5周,每周末一次上课。

有人我跟一个志愿者闲聊,问她为什么想要参加这个项目。

她说首先自己进入职场之后,更加意识到自己缺乏基本的职业理念,在职场上走了很多弯路。所以愿意回到学校跟学生做分享,说不定可以帮助到一些人。

然后还有一个动机,是觉得这个项目也许可以认识高质量的异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她想要寻找的是头脑聪明、人友善、能够进行精神层面沟通、进取心也不错的人。而这个项目,首先招聘志愿者,集中在知名的公司,因此相对来讲其实对人做了一个筛选。然后愿意参加公益项目的,本身相对来讲更可能是比较有爱心愿意付出。

同时,因为这是一个合作的项目。在几周的过程中,其实更有机会观察一个人深层次的东西。例如在项目中,有些人会主动的做事情、有些人会激励他人、有些人基本上就是吐槽、有些人想要把事情做好有些人只是图完成任务。

这种方式认识的人脉,往往要比相亲的方式靠谱很多。而且如果本身一个人在项目让人觉得是值得交往的,别人也更愿意把她带入自己的社交圈。一个高质量的人背后往往有一群高质量的人。

最近Linda微信我,给我看最近认识男生的聊天记录。我说看上去明显比以前的层次高很多嘛,哪里找来的。

她说她加入了一些商业、互联网类的读书学习群,然后在群中发现了觉得比较有想法思路清晰的人,然后加微信。除此之外在知乎、在行这样的平台上,也可以通过文章、介绍等方式找到看上去有思路的人,加微信。

男人不仅仅看脸

恩,他们还看身材。

在恋爱课的微信群中,学员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主题是关于颜值的重要性。

有一个男学员说”反正我个人的话,颜值是第一道筛选”。

然后有女生反驳”如果颜值是第一道,那么你错过太多了”。

另外一个男学员说”颜值永远是第一标准,除非他永远没有要那个的资本”。

看着看着讨论的攻击性就越来越明显,学员的情绪被激发出来了。我叫停了讨论,让大家反思一下自己沟通的问题。

倒追关系学的起源,来自于我研究保时捷、苹果这样的企业,他们的产品和营销。

事实上,保时捷本身也是乔布斯学习的一个榜样。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最核心的一点,这两家公司,它们都有少而精的产品线,拥有强大的产品力。

无论是苹果还是保时捷,它们的产品通常都是:看着性感,用着舒服。当你看到Porsche 911、或者iPhone,第一眼的感觉就是这是好东西,很有诱惑。然后用下来还是觉得,果然是好。

如果对应到恋爱关系上,同样的一个高质量的”倒追产品”,应该是第一眼就让人看着舒服甚至有诱惑,相处下来更觉得有愉快有价值。

所以同样一个人,本来微信群中无人问津,然后将微信默认头像换了一张自己的美照,然后加的人就来了。

男人喜欢看脸,哦不对还要看身材,肤浅吗,也许。

但现实就是,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关注他人的内心世界,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通过颜值筛选是一个高效的办法。这就像高考有很多问题,但它依然是一个高效率选择的方式。

更何况,本身颜值就是两性关系中,一个基础的价值和体验。

在这个时代,健身、美容、服饰等行业的发达,基本上大多数女性,只要努力,将自己打造成看的顺眼有一定吸引力,这个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也需要警惕的是,在这个商业时代,女性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你不够美,不够吸引男人,你要花钱提升”。

我的一个朋友,属于回头率很高的那种。但是常常是”哎呀我有个痘痘怎么办”、”鼻子还不够高5555″。

颜值这件事情,也是有边际效应的。对于男性来讲,在长期关系中,其实对方达到一定的程度,再往上也许更好,但是对整体关系的印象已经很弱了。这时候反而阻碍关系的,容易是其它方面,例如对彼此的理解、开放的沟通、轻松愉快的氛围。

颜值带来的烂桃花问题

长得漂亮不乏人追的妹子,往往也有一个烦恼。

不是吸引不到男人,但吸引不到想要的男人,反过来还要处理各种烂桃花。

有女生跟我抱怨,追求她的男生,几乎全是冲着她的外貌来的。

然后我看她发布的微信朋友圈,几乎全是自己的性感照片。恩,还是挺养眼的,从私心的角度我希望她多发点。

额,我说如果我对你有兴趣,那也只能是冲着长得不错这一条了。别的我都没看到呀。

女性理想的伴侣,往往是层次比较高的男性。例如工作能力出色、头脑聪明、情商高、经济条件不错。但这样的人本身,并不缺乏选择。在考虑长期关系的时候,单纯的颜值并不构成对他们的核心吸引力,而往往只是一个基本条件。

那么如何吸引到已经脱离了基本的”美色崇拜”,更高层次的人呢?

服务营销

十年前我在微软公司。

当时白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周末怎么玩”。

然后有一个姑娘,组织每周的娱乐活动,通常是打牌杀人之类。

这类游戏,玩的愉快其实对于玩家是有要求的,一方面是头脑聪明,另外一方面是人要友善。

她组织的人主要有三个来源:诸如微软、Google之类的技术公司、高盛之类的投资银行和基金、麦肯锡之类的顶级咨询公司。这样整体来说首先人的素质有了保证,大家玩得很开心。

同时,因为这样的人的来源,这个活动本身就成了一个很好的社交平台。于是口碑效应形成了,大家觉得不错,就主动把自己的朋友带进来,就越来越活跃了。

这位姑娘因为是组织者,很自然的,认识了很多人。而且因为组织者的身份,对圈子中人的了解,要比其他人多很多。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组织过社交娱乐类的活动。以我自己的经历,这事情看上去简单,做起来麻烦。例如你需要考虑吸引到什么样的人、如何排除麻烦的人、怎么确保大家玩的开心、如何让资源产生匹配价值、来的人太多怎么办、来的人太少怎么办、如何获得参与者的协助、各种后勤事宜怎么处理、活动不理想怎么善后……

要做好这件事情真的是需要服务意识,付出时间和精力,把人们照顾的很好。

而从参与者的角度,也更可能去体验到她的付出,以及能力。

所以做这件事情,对她来讲认识了一群出色的人,最后从中挑选了后来的老公。

很多人讲拓展人脉,往往是参加一堆活动,交换一堆名片或者微信,然后就回来了,也没有什么后续动作。在别人心目中没有什么印象。

克劳德·霍普金斯,现代广告业的奠基人之一,曾经讲过:”任何高效的销售术,都是建立在有吸引力的服务之上的”。

美女之所以受欢迎,其实她们本身有意无意的,就提供了人们需要的一种服务:观赏服务。养眼是对我们有价值的。

但美貌的问题是它是人们比较低阶的需求,如果你想要吸引高层次的人,最好是从更高层次的需求切入。

例如这位姑娘,针对我们存在的”周末娱乐问题”和”拓展优质社交圈”,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因为这项服务的吸引力,让她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

条件优秀与价值优秀

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优质女生找不到男朋友。

提问者的描述是:

“我身边的那些优秀的女生,漂亮,学历高,聪明,家境好,重点是她们真的非常想脱单!

而我认识的很多男性,说的委婉一点就是: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人也能找到对象。而且本科毕业就结婚。

太奇怪了,为什么会这样!不是明明说男比女多了很多么?”

后来她又补充了一段:

“谢谢大家的讨论,我看了大家的回答,也解了很多疑惑。

不过有一点,很多人都在质疑说的那些优秀的姑娘,呵呵,你们怎么就是不愿意承认别人优秀呢,我做为一个妹子都能坦然承认身边姑娘们的优秀啊。

比如有一个妹子,跟我研究生三年同寝,老爸是高官,老妈是教师,及腰长发,长相嘛,这个问题比较主观,反正我觉得很漂亮,正经官二代白富美,性格好得不得了,大概是从小的家庭教育,举止得体,去得了高档场所,也能陪我们买地摊货吃路边摊。

还有一个姑娘,也是我研究生同学,老妈是某985高校教授,爸爸是公务员,不过具体职位我不清楚,性格比较接地气,不过也可能是我比较屌丝,她们跟我在一起都变得屌丝了。

还有一个姑娘,我同事,也是书香门第,名下有2套房(当然我们这里房价比不上北上广随便一平米几大万的,但市区均价也是一万左右),本科学心理学,今年复习考研,长相的话,我觉得属于比较可爱的类型,性格特别好,乐天派自来熟,不过怎么说呢,在我们这种单位,真的天真单纯的,恐怕会活不下去。

这么说,你们还要质疑这些姑娘的优秀的话,我就真的没话说了。”

抛开什么是优秀的标准,题主说的优秀,都是条件上的优秀。

但是优秀和价值是两回事情。一个简单但是却常常被忽略的原则是,你能够吸引什么样的人,在于你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而不是硬条件有多好。

有两套房子,那是条件的优秀,但是这件事情,从人脉的角度,对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价值,除非有人想要结婚图这个。如果说拿出房子给朋友们开party,这个是一种服务,是价值创造。

大多数人说的条件,除了美貌直接带有服务属性,直接给他人创造了价值。其它的,并不是自动就能转化为对他人的价值的。

美丽的女生很多,但是前面案例中的妹子,她组织的活动,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娱乐和社交价值,所以具备了更大更广泛的吸引力。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你再优秀有怎么样呢,跟别人没有关系,别人也就不会在意你。

一个人要拥有出色的人脉,核心思想是”为他人服务”,让自己在价值上优秀起来。

举个例子,今天很多人的问题是缺乏锻炼,那么你是不是能够组织大家更好的锻炼,例如组织周末的运动,或者建一个跑步群来让大家相互支持激励。

每件事情做下去,要做好可能都不是那么容易。例如锻炼,很容易面临的问题就是难以坚持,那么你如何更好的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上次跟一个HR吃饭,她说最近头疼的一件事情,是要找一个实习生,收到不少简历,复旦交大甚至海外的例如耶鲁。听上去够优秀吧,但是,就是很难找到能够把基本的事情做好的。

我判断一个人的成熟度,有一个标准就是,ta是更关注条件优秀,还是价值优秀。

不成熟的人往往会关注外部条件,并且基于这些来评判一个人。而成熟的人往往会关注这个人的思维是什么,它是如何做事情的,是不是愿意分享给他人利益,是不是愿意理解和照顾他人的想法。

回到前面有句话”重点是她们真的非常想脱单”。

恋爱这件事情就跟赚钱类似。

一个人能赚到多少钱,关键不在于他想赚到多少钱,而在于他能够给别人带来多大利益。

同样的而一个人能够吸引到什么样的男人,不在于她有多渴望脱单,而在于她能给别人带来什么。

展示自己与服务他人

有读者写信说:

“我至今谈了不少恋爱,明白恋爱前期应该是相互吸引,而不是一味的示好,你需要有别人喜欢的闪光点。所以一开始认识现在女朋友的时候,我只是在向她展示我优秀的一面,最后自然也水到渠成的在一起了。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我本人在恋爱中是毫无保留的,所以哪怕再多的闪光点,也总有看完的一天。当我全部摊开来了,相互都了解透彻了,那该如何再继续保持神秘感或者说吸引对方呢。”

额,”展示”这种思想,本身往往就容易引发问题。

以前我经常到大学里,做求职类的公益讲座和课程。

然后发现一个附带的收获就是,这样往往能够认识到美丽聪明有趣的妹子。

以至于后来我去做讲座,我的同事说,你又是去钓妹子去了吧。

现实是我的注意力都放在怎么让听众更有收获上,花很多时间去思考内容和方式。讲座本质是教育服务,这件事情做好了,自然的会有附带人脉效应。反过来如果关注点错误,往往吸引的人也就有问题。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人在拓展人脉时,急于展示自己,忽略了为他人创造价值,甚至造成了骚扰。

我有段时间,经常听培训业的讲座。这些讲座普遍的模式,是他们会花很长时间来介绍自己,例如什么样的头衔,做过什么客户,有什么成功案例,最近要开什么课课程内容是什么,听得听众昏昏欲睡。往往三十分钟就过去了。然后他们会分享一点知识性的内容,而且通常是遮遮掩掩的,讲到关键的地方就是”来缴费吧,收了钱你就知道了”。

这种是典型的关注”展示自己”,而不是”服务他人”。

我参加过一个关于讲座营销的课程,老师的观点是,在讲座一开始,自我介绍不超过1分钟,为什么呢?

既然听众都已经来了,你要做的,就是聚焦于给他们高质量的教育。

如果你做好了,听众震撼了,自然会觉得你有高价值;反过来你自我介绍再多,你服务没做好,大家也会觉得你在吹牛。

听众的时间有限,你用到自我展示的时间多了,服务他人的时间就少了。

我有一位朋友,应聘一家500强公司的总裁助理。找我帮她设计最后一轮的面试策略。

有五六个人进入了最后一轮,然后每个人会有5分钟的时间做自我介绍。

她来自一家不知名的高校,而竞争对手都是来自复旦、交大这样的学校。

最后她拿到了这份工作,还跟我说,在最后一轮面试中,当其他人讲的时候,总裁都是心不在焉。而只有当她在台上的时候,总裁听得很专注。

其他人都是介绍自己的学校、有过什么奖励,甚至有人表演自己的才艺,然后被总裁打断了。

她上台的时候,简单的说了我是谁之后,立刻开始说”我对助理这份工作的理解,是让老板省心、放心、开心”。然后讲了她以前的老板怎么评价她的,当然是跟前面”省心、放心、开心”相关的,例如前任老板说”每天下班都早走了一个小时”,以及具体的案例。

什么样的学校、奖励、才艺,那是你有多优秀;让老板省心、放心、开心,那是你的服务怎么样。一个人不再关注于展示自己,而是服务他人,在人际关系中的心态才算是摆正了。

夸奖他人的FFC法则

在人际关系中有一个超级基础而重要的服务:夸奖他人。

我们常常都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即使是那些高情商高智商能力出色的人,也难以例外。

而且一个人往往能力越强,反而难以被大多数人理解,内心可能更为孤独。

如果你能够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大声的说出来,除了带给对方愉快的感觉,也让对方有”知己”之感。

做这件事情,常见的问题是很空洞,没有说服力。这就是FFC法则解决的问题。

所谓FFC,是你的夸奖中,应该包含的3个要素:

  • Feeling:感受
  • Fact:事实
  • Compare:对比

让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你的服务很赞!

这个只有一个F:感受。

如果我们这样说:

“你的服务很赞啊。每次杯里的水剩的不多时,你就补上了。其他人通常是等我要求加水,才过来。”

在这句话里,包含了:

  • 感受:你的服务很赞。
  • 事实:每次杯里的水剩的不多时,你就补上了。
  • 比较:换一个人,通常是等我要求加水,才过来。

忽略了这3个元素中的任何一个,往往你的夸奖效果,会大打折扣。

再分享一个案例。

2008年,我参加国际青年成就(JA)的公益活动。
我和7、8名来自500强公司的志愿者,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给学生做一个公益的求职课程。课程在周日进行,持续5周。

我是志愿者团队的组长,需要负责整体的协调工作。
在课程结束后,我收到了Lucy(化名),学生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发来的邮件。

如下是我的回复邮件。

“Hi Lucy

看到这封邮件很感动。

过去的两年里,我每次做完什么事情,都是很开心的告别。因为我总觉得未来很精彩,很多事情可以尝试,总是急不可待的想向前冲。

可是这次我有些沮丧。这次JA是我两年里,第一次想让时间停下来。

其实感动不是从收到这封邮件开始的。在国庆节与你第一次讨论CG的时候,我就觉得你很不一样,因为你总是在谈如何提高课程的质量,怎样才能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收获,总是在想着怎么去帮助别人。即便如此,在整个课程中你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无论是对工作的热情与承诺,还是才华与创意。

谢谢你。能够与你一起共事,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John”

让我们来看看,这3个元素:

1)感受

  • 看到这封邮件很感动。
  • 我有些沮丧。
  • 能够与你一起共事,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2)事实

你总是在谈”如何提高课程的质量”,”怎样才能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收获”,总是在想着怎么去帮助别人。

3)对比

  • 过去的两年里,每次做完什么事情,都是很开心的告别 => 我两年里,第一次想让时间停下来。
  • 国庆节与你第一次讨论CG的时候,我就觉得你很不一样 => 即便如此,在整个课程中你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怎么样,是不是真实具体了?

人脉拓展的杠杆效应

我们讲拓展高质量人脉的关键,是提供满足目标群体的一流服务。

但做好服务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所以从扩大接触面的角度,最好是你可以产生杠杆效应。也就是可以放大自己的力量,影响更多的人。

那么有哪些常见的杠杆呢?

1)组织是一种杠杆

例如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打造团队、公司,来影响更多的人。

前面组织打牌杀人活动的妹子,她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搭建了一个社群。参加的人也会去做一些事情,例如带来自己的朋友,活跃气氛。这样越到后来,组织本身就在发挥功能。

2)媒体是一种杠杆。

前几天我有学员,跟我说认识了一个不错的男生,加了微信聊了聊也是不咸不淡,问怎么更好。

我问她怎么认识的,她说从一篇公众号文章认识的。

我看了一下那篇文章是关于男生的介绍,已经有10000的阅读量。

可以想象,最近加他的人不少。

3)演讲、写作是一种杠杆

我在公司的时候,老板经常说要多分享,将你的知识分享给其他人,帮助他人。不仅仅能够让别人受益,也是自己提升人脉最好的方式之一。

但是1对1的沟通非常耗费时间,难以规模化。所以公众沟通技能例如演讲、写作,这些能力会帮助你穿越沟通的针眼。

所以那时候就开始经常做内部讲座,记得有一次分享的主题是”如何有效利用公司内部资源”。然后听众反馈非常好,因为在微软这样规模复杂的公司,其实很多内部员工也未必知道公司有什么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而我本身就喜欢探索这方面的东西,所以最后分享的都是很实用能够帮助大家节省时间提升效率的内容。

前面讲的FFC法则,我后来将它发表到知乎上,成为了高赞答案。在早期也因为这篇答案增加了不少的关注者。

在今天这个时代,分享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例如你什么方面,有他人需要的知识和方法,写一篇文章,或者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然后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就可以接触到周围的人。你分享的越好对他人帮助越大,你的人脉也就增长的越快。

有些人说,哎呀我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呀。其实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多少你还是遇到过一些问题,解决过吧。这些可能对他人有帮助。还有,实在没有就去学呗,学了做了有效果就赶快分享给他人。

我的FFC法则,其实就是我总结周围那些善于夸奖他人,把他们的讲话、他们的邮件都拿出来分析,总结出来的共同规律。然后用起来发现很有效,再分享给其他人。

而且教授他人,本身就是超级高效的学习方式。很多东西你觉得懂了,等你写文章或者跟人讲的时候,才发现还是说不清楚,没理解透彻。所以反过来会推动你的学习。

基本上的定律是:你分享的越好,你自己掌握的越好,能力提升越快,你的人脉越宽越深。

还有一个分享的秘诀就是,把你自己学到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分享,不要藏私。

如果你的核心竞争力是稀缺的信息,那么这种东西分享出来会遇到泄密的问题。但如果你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力,问题没那么简单。

我以前在团队里,”善于寻找利用资源”本身就是自己的长项,分享给同事的,是我从中总结出最为简练常用有效的几个内容;而在人际关系方面,FFC法则也可以说是我自己经历中,发现对关系改进见效最快的东西。

愿意把自己学到的最好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对他人产生更有效的帮助,别人才愿意给你更好的支持。

这个法则我称之为主打歌法则。

这就像歌手发行了一张专辑,你需要选择一首主打歌去宣传。你是应该选择最动听能够快速打动人心的一首呢,还是选择比较次的。

显然应该是最好的拿出去,这样人们才会产生高度的价值感。

很多人往往想要藏私,觉得哎呀我的压箱底技能都给你了,我怎么混啊。

其实如果你擅长某一方面,通常你应该有系统化的能力,不是给一个东西出去,就能让他人轻易超越的。例如我分享了FFC法则,这个对他人很有帮助,但不代表别人就能赶上我在关系方面的能力,支持能力的是长期的经历、见识、积累。

所以如果一个人觉得”这点东西分享出去,我就完蛋了”,那恐怕你的竞争力是在太弱了,构建在一个可以快速被人超越的东西上。赶快学习呗。

另外,很多能力本身并不是竞争性的。例如我把FFC法则教给你,不代表我就亏了,而是大家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情感财富,让周围的人更开心,自己也受益。

所以大家要提升人脉,多分享你的知识和心得。例如今天你了解我的FFC法则,你可以赶快去用吧,然后用了几次你就有自己的案例了吧。你可以写篇文章,还是FFC法则,但是要带上你自己的案例,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心得,分享到朋友圈,这就是你可以帮助他人的东西。

有学员跟我说,她和其它学员交流被拉黑了。

我说你看一下你的朋友圈,大多数内容都是”需要集赞请大家帮忙”、”谁有xxx的门票可以给我的”,都是在索取。本来关系基础差,还在索取,那别人远离也就自然了。

反过来人际关系好的,往往是服务意识出色,给别人很多价值,自己索取的少。

4)品牌是一种杠杆

以前我们部门有个实习生。

进公司半年,他的人际网络,貌似比很多工作了几年的老员工都要强。这个部门的人认识,那个部门的也认识,有些走正式流程很麻烦的事情,他通过私人关系还可以快速搞定。

为什么他能做到这一点呢?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对于各种吃饭的地方了如指掌。请客户有多少预算希望什么口味,今天几个同事聚餐哪里合适,打电话给他他就是个餐饮百事通。你要带上他去吃饭的话,怎么点菜省钱又好吃,照顾到各种人,分分钟搞定。

要知道吃饭是一个广大白领头疼的问题,因为这个专长,不少人都会找他,而且还会推荐给别人。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品牌效应。

品牌效应会给你带来口碑,其他人会帮助你推广宣传,显然要比单靠自己高效很多。而且这样还会强化他这方面的能力。

我们讲创造价值,但是创造价值可能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要做好服务也许要大量的积累。品牌也让你可以讲自己的资源专注到特定的领域,从而形成突破。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