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思维概述
回顾销售思想的4个版本:
- 销售1.0:色狼思维(过度自我、强力推销)
- 销售2.0:好人思维(服从规则、满足要求)
- 销售3.0:医生思维(解决问题、治病救人)
- 销售4.0:倒追思维(高价值、高诱惑)
本章,我们讨论销售2.0。
好人思维的核心是:服从规则、满足要求。
好人的困境
这里的好人,是女性对男生说「你是一个好人」的那种好人。
好人式销售会问客户的要求,然后客户要求什么就给什么,客户需要什么就解释我们这个产品有什么,可以说是百依百顺要啥给啥,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大家走到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
有创业者说:
「总是想无偿满足客户所有要求,结果导致合作越久的客户给的订单越来越少,订单金额也越来越小;不知道怎么跟客户提要求。」
这是好人的困境,干得多、收获少。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跟好人式销售体系的根本缺陷有关。
好人式销售的一种常见场景
在专业性强的解决方案式销售中,往往销售流程,会是如下的拉锯战:
1)你联系到了潜在客户或者潜在客户联系到了你
2)你会给客户做一个基本的公司和产品介绍
3)你会问客户需要什么
4)客户告诉你他们的要求
5)你会根据他们的要求展开工作,进一步演示,证明你们的产品和服务能满足客户的要求
6)很多时候你还会提交方案建议
7)客户要求报价,对你的价格会表示异议,要求降价以及其他优惠
8)你尝试跟客户谈价值,但客户还是坚持讨论价格问题
9)在大额的专业化产品服务销售中,上面的几步往往会重复拉锯,还可能涉及到不同部门
10)客户常常会说「让我考虑一下」
11)然后你就不知道他们到底状况如何了,跟进几次之后,能用的理由都用的差不多了
12)客户坚持让你降价,你降了;然后客户让你再降再给其它优惠,你从了,如此砍得你体无完肤
13)最后客户还是没有选择你;或者你以流血的价格得到了这笔生意
这种模式,很多人认为是「医生」式的销售,其实本质上这是色狼+好人的混杂。
陷在这种模式中的销售人员,往往挺苦逼的。漫漫长路缺乏明确的预期,不能掌控过程,还要各种响应干活,很被动。
而这种模式,对初阶甚至中阶销售人员而言,一个很大的心理挑战就是,有时候觉得好像离成交很近了,挺期盼,然后突然间又各种幺蛾子出来了。要放弃,好像又不甘心觉得有希望。各种煎熬。
造成这种苦逼状况的根源,还是色狼和好人模式的系统性问题。
价值性根本缺陷:客户要求不等于客户需求
对色狼式思维而言,「过度自我」是本质,「强力推销」是表现;而对好人式思维而言,「服从规则」是本质,「满足要求」是表现。
客户的要求,就是好人在销售中遵循的规则。
这就导致了在好人式销售体系中,价值性存在致命缺陷。
这种致命缺陷的第一个源头在于,客户要求不等于客户需求。
在专业化产品与服务的销售场景中,客户常常自己都搞不清楚问题的状况,搞不清楚到底自己想要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客户要求什么就给什么,即使你全都做到了,还是没能帮助客户实现他们真正重要的目标。
亨利福特(福特汽车创始人)说:
如果我问人们想要什么,他们会说是更快的马。
就用求职面试的例子,面试官问各种问题,但这不代表他们的需求就是这些问题。他们的需求是找到合适的人选。
所以哪怕你老老实实回答了所有问题,可能面试官自己还是不知道你合不合适。
当单纯以客户要求为标准的时候,可能就注定了价值低。
价值性根本缺陷:人性本贱定律
我们对于事情的价值感,并不是客观的。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想要,越觉得价值高。
在《绝代双骄》里,古龙说:
大多数男人的毛病,就算是条母猪,假如有两个男人同时抢着要她,那么这母猪全身上下每个地方都会变得漂亮起来,但其中假如有一个男人忽然弃权了,另一个男人立刻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她是条母猪,只不过是条母猪。」
男人轻视容易到手的女人,客户轻视唯唯诺诺的销售。这是为什么,作为销售,客户「随叫随到,要啥给啥」并不是什么好的做法,显得很廉价。
掌控性根本缺陷:主动放弃规则掌控
好人思维是「服从规则」思维,主动放弃了对规则掌控的争取。这一点也就决定了,好人式销售体系中,严重缺乏掌控。
这就像足球队,上来就放弃了对球权的控制。那结果,真的也就是听天由命了。而好人式销售的天,是客户。
这也意味着,好人式销售潜在的更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形成了对客户的依赖性,由客户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一旦形成依赖性,这又反过来导致他们更难以去争取掌控局面,而是更加服从客户规则。例如哪怕客户有不合理的要求,他们也害怕拒绝。这样一来很容易被操控。
所以对于好人式销售而言,最最重要需要改变的观念是,要掌控规则,要做自己的主人,而非依赖于客户。
我们从日常的角度思考一下,一个人过的好不好,是他赚了多少钱、有多高的地位吗?
其实最核心的,是他对自己人生有多大的掌控能力,制定自己的规则。
反过来规则在别人手里的人,那就不由自主了。例如有些人非常需要外界的认同,那么别人对他们的观点,往往就影响了自己的情绪。
我认识一家公司老板,跟我说太累了,睡的太少。我问他都干嘛,他说天天陪客户,喝酒啊什么的。
为什么要陪呢?没办法啊,生意都是别人给的。客户给你单子是你的关系和人情。这些都要维系。
领导者 vs 跟随者
服从规则的,是跟随者;制定规则的,是领导者。
好人思维,实质是跟随者思维。而在社会中,跟随者思维是非常普遍的。这跟从小的培养有很大关系。
我们从小在学校,听到过最多的一句话,大概就是「要听话」。家长表扬小孩,常常说的就是「这孩子很乖」。
听话、乖,是对跟随者的要求。家长、学校,有意无意的,在把小孩塑造成跟随者。
反过来,好像没有几个家长和老师,从「让小孩有主见制定自己的规则」这个基本点,出发培养的。
所以大多数人,习惯性的本能的就会服从遵循规则。
就像面试,凭什么面试官问一个问题,你回答一个问题?
恐怕人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里面潜在的规则问题。
创新源于打破规则
对于跟随者思维强烈的人而言,他们很难作出突破性的工作。
原因在于,往往革命性的突破,源于打破规则。
爱因斯坦打破了牛顿运动学中质量恒定的规则,提出了相对论。
前面的让雇主倒追的面试流程设计,打破了「面试官为什么回答什么」的默认规则。
而好人们往往习惯性的遵循规则,这样就失去了突破生产力的各种机会。
价值性根本缺陷:规则定义价值
好人式销售体系中,价值性根本缺陷的第三个来源在于,什么东西有价值、什么东西高价值,这些很大程度也是由规则决定的。
掌控了规则的人,可以去定义价值。如果你放弃了对规则的把控,那么就只能由别人定义你的价值了。
这里面最明确的,就是价格。
好人式销售往往碰到这样的场景:客户坚持让你降价,你降了;然后客户让你再降再给其它优惠,你从了,如此砍得你体无完肤。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是客户单方面把控了对「你们要付出多少代价、能得到多高回报」的规则制定权,他们定义了你们的努力、你们的产品就是没多少价值的。
好人式销售,放弃规则为了成交。然而你要真正有高生产力,一定是要把规则放到成交之上。
掌控了规则,才能掌控生产力,以及自己的命运。
价值感与规则掌控
关于规则的掌控,又有一点跟价值感相关。
人类心理,关于价值感有一个规律:掌控规则的领导者,高价值感;服从规则的跟随者,低价值感。
从规则掌控的角度,销售、企业的定位,有三种情况:
- 小弟:客户掌控规则
- 盟友:双方共同掌控规则
- 领导、导师、医生:企业、销售人员更多的掌控规则
有次我一个学员,在做金融理财产品销售,我看到她跟客户的对话,在问客户最近要不要出差她可以帮忙订机票(只是订票这种事务,不涉及帮客户出钱)。
我就问她:为什么你要帮客户订机票呢?
她说:客户忙,帮忙干些打杂的事情,拉近关系。
你看,她对自己的价值定位,是帮助客户干些打杂的事情,更像是小弟。
好人思维本质上,就容易定位在这些低价值的事情上。这很大程度已经限定了在客户心目中的价值感。
在医生思维和倒追思维中,定位往往是客户的盟友、医生,甚至领导者。
参与度问题
好人们往往是客户一个要求,就开始忙着满足,而且自己很多时候就闷头把事情干了,甚至是代替客户干活。
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往往缺乏参与感,因为好人们都把事情给包圆了呀。
既然客户缺乏参与感,往往也就缺乏主动性,因为觉得那不是自己的事。
而且,如果客户缺乏参与,那么哪怕你做的事情很重要,中间很艰苦,可能客户也就会缺乏感知。
以前我做项目,虽然有些事情我能自己搞定,但我还是要把客户拉进来,告诉他们这事情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思路,希望他们参与啥,例如让客户协调资源等等。这样会感受到不容易。而且他们参与的,他们觉得更有价值。
好人式销售干的项目,往往在销售和客户这边,意识是有差距的。销售觉得我干了好多,客户觉得你没干啥嘛。缺乏客户参与,是一个基本因素。
客户参与度与价值判断
好人喜欢自己干活,不会调动客户参与,也不大敢要求客户参与,这会带来一个非常大的麻烦,也就是对自己做的事情,价值判断的失误。
我们做事情,要判断到底是不是高价值的。这里面一个核心的要素,是客户是不是真的认同这些是高价值。
那么到底怎么判断客户的价值认知呢?光听客户说啥是非常不靠谱的。
一个基本的手段就是,看客户参与意愿有多高,愿意付出多大价值。
我以前刚到微软不久,微软一家合作伙伴,跟我说他们想要做一个项目,希望得到微软的资源支持。那个项目也是微软想要在国内发展的方向。
我觉得这个挺好啊,就跟负责这家合作伙伴的同事聊这事。
然后同事说:
这事我们这样给支持,多半做不成,因为他们可能只是随便想想,拿资源。
他们要我们的支持,也可以。首先他们需要购买相关的软件系统,然后把公司里面最出色的两三个骨干调来负责这个项目。他们愿意出人、出钱,那么证明他们真是想要做好,我们再提供资源就才可以成事。
如果我们白给资源,他们要不要呢?当然要了,免费的呗。但是不是这个真的有价值呢,大概率是他们也没当一回事。
这样一来,我们就把微软的资源,投入到了一个可能没啥收益的地方。
因此,在销售过程中,为了确保我们投入的方向,是客户真正关注的、高价值的事情。一个基本的策略就是,测试客户愿意为此付出的代价。
如果客户愿意付出高代价,那么这就意味着抓住了关键需求。
以前我看到过一个高考名师辅导班,环境挺简陋,夏天,教室里空调都没有,只有电扇,很热。
然而,家长拼命的想要小孩来,求着让老师收。为啥呢,老师真的是有实力能帮学生快速提分。
抓住了关键需求,客户的参与热情就完全不同。
在现实中,关键需求少;客户要求多。但客户的很多要求,其实他们自己都不一定当回事,顺便说说。
然而好人就吭哧吭哧干了,你再干的好,他们没当回事的东西,还是没价值。
我以前参加公益教育活动,到大学里给学生分享职场方面的内容。
学生会问我诸如「AAA行业怎么样啊,我想去BBB公司怎么做」啊,我就跟对方讲,甚至还会调动自己的人脉去帮他们。
后来做后续的跟进,突然发现,咦,原来你们啥都没干嘛,或者最多参加个招聘会,投份简历,被拒了就觉得「我已经尽力了」。靠,我这不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么。
吸取了教训,下次再有人问我类似的问题,我先就会问:「这件事情,你已经做了什么研究?」通常的答案就是「我随便问问」。于是我就跟对方说:「你先搜索一下关键词blabla,看看有什么资料,然后有不懂的问题再来问我」,顺手留个邮件。
很少有人会真正的去研究之后再来问我,这样我就有效的淘汰了一批「不在意这件事情」的人。我的时间宝贵,跟你耗个毛啊。
我有一位前同事,曾经创建过一个公益项目,组织商业界人士与学生的交流。他特意将申请表搞得很复杂,因为这样,那些只是想打个酱油的人,填到一半就放弃了。
因此,在一个高质量的销售流程中,需要有一系列的客户参与环节,作为判断工作方向的价值度的基础(当然这些环节,也往往同时带有直接推动项目前进的意义)。这些参与环节,意味着客户需要付出代价,这些代价可能是:
- 客户的时间、精力(例如大老板虽然很忙,还是愿意来开会)
- 钱(哪怕没有最后的成交,可能早期也有一些收费)
- 信息分享(例如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相关利益人以及其他的看法)
- 资源分享(例如介绍销售认识自己的老板、其他决策人)
- 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来推动事情
- 承担特定的风险
如果客户不愿意参与、缺乏付出代价的意愿,那通常意味着你的工作,对他们缺乏足够的价值感。
价值判断的精准,才能带来资源投放的精准
在销售体系的生产力中,精准度是一个基本的要素。而要实现这种精准,我们就需要对什么是高价值,有精准的判断。从而能够将资源,聚焦到高价值的事情上。
通过客户的参与度来评估客户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是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工具,必不可少。
因此,这也就意味着要敢于向客户提要求。这是好人式销售往往需要在思维上改变的一点,因为他们本能的回避给客户提要求,或者非常弱,难以坚持自己的要求。
敢于提要求,其中一个就是敢于开高价。
好人式销售通常都不敢开价,担心诸如:
- 这样会不会得罪客户(破坏关系)
- 这样客户会不会就不买了(破坏销售)
结果很多时候,本来可能卖出更高利润的,也搞成了薄利。
其实,这种情况的担心,背后根源还是因为好人式销售,对自身、自己公司和产品的价值感,缺乏自信。
如果你们对客户而言是高价值,那么价格开高了,哪怕客户接受不了,通常还是会愿意继续跟你们谈,看看有什么解决方案。
但反过来如果你们在客户那里价值低,你还开价,客户觉得凭什么呀你们。估计有可能产生前面的情况。
最终还是回到价值问题。
同样的,这也体现出销售对购买过程的掌控性差。觉得一旦价格开高,后续就控制不了。
反过来,开高价除了成交上有更大空间,从整体生产力的角度,让你开高价这件事情,反过来可以逼迫销售人员、企业真正去思考创造高价值。
对客户提要求的一种常见做法,是给客户分配任务,让客户干活。
客户愿意干活,一方面可以把进展往前推,一方面证明他还是有参与意愿的。
总之,好人式销售,需要升级的一个基本思维,就是要提供高价值,对客户提出高要求,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马克思说,资本家为了300%的利润,愿意冒杀头的危险。
嗯,只要价值高,客户愿意投入的也就大。
反过来,客户愿意投入大,证明的确价值高。
精准性的根本缺陷
在好人思维下,销售人员围绕着客户的「表面要求」打转,尝试满足各种要求,往往毯子铺的很大,投入很多精力,然而仔细看下去:
1)他们解决的问题(满足的要求)本身往往缺乏价值
2)因为摊子铺得很大,通常啥都很难聚焦,于是往往解决问题(满足要求)的质量也不高
3)因为上述两点,他们的价值低,很难吸引客户
4)因为价值感低,为了吸引客户,他们继续开始尝试满足新的要求,又回到了1,摊子越铺越大
这里面的根本问题,就是好人缺乏对价值的判断,没法抓住关键需求,从而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没有个准头。
低落的士气、缺失的认同
在好人式的销售模式中,通常自身是难以内在产生高士气的。士气来源,往往在于他人尤其是客户的认同。
这个现象的本质在于,好人往往具有依赖性,在心理上追求他人的认同(这也是服从规则的一个反应,好人觉得自己是不是重要取决于他人的认可,而非自身系统化的标准评估)。
分析好人做事的行为,很多时候他们已经偏离了销售的目的,被追求认同这件事情给带偏了。满足要求,也未必能成交,但认同这事本身,往往就成了好人的方向。
这也是为什么,好人往往不大敢跟客户提要求,因为这个可能产生不被认同的后果。
对好人来说,人的和谐往往要比事的成功更重要。因此他们避免冲突的产生,尽量回避分歧。这就导致很多问题掩盖起来,例如本来通过要求客户参与,可以判断客户的价值倾向,然而他们却不会去做。
然而因为掩盖了分歧,导致好人很多时候,很难真正实质性的推动事情和关系。所以他们的和谐停留在浅层次,事情也难以进展,得到的认可往往也不高。
而且好人在判断销售成功概率时,也容易把「人的和谐」来作为重要判断标准。
有次一个销售跟我说:「本来项目挺顺利的,没想到黄了」。
我问他:「你为什么觉得顺利?」
他说:「客户跟我有说有笑的,态度不错。」
整体来说,好人常常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认同少。士气非常不稳定(取决于别人对他们的态度),整体偏低。
色狼与好人:屌丝心态的两种表现
好人和色狼思维,我们往往不用学习就自带了,因为现实环境中,这两种思维非常普遍。
在低端产品的营销中,好人思维和色狼思维,通常是频繁交替出现的。
而倒追思维(也包括医生思维),则是对应的高价值产品和服务的营销。
这样一种对应关系,意味着好人与色狼思维,背后是对自身的低价值感心态,也就是俗称的屌丝心态。觉得自己缺乏价值和能力,不受重视。
因为这种低价值感,所以他们营销的时候,自然而言就表现出了追求的心态,做的也是低价值的事情(他们不相信自己是有高价值的),难以得到成长和高外部回报,于是这样一来,又坐实了他们的低价值感。
这样一来,他们就一直限定在「心态低价值、行为低价值、回报低价值」的恶性循环里面。
例如色狼看上去天天在推销,好人看上去在这样那样满足客户要求,但是都没有摆脱低价值陷阱。
反过来,倒追思维对应的,是高价值感,做高价值的事情,得到高回报(包括外部回报和内在成长),形成正向循环。
因此,从「色狼+好人」,要升级到「医生+倒追」,将会是根本性的改变,包括:
- 思维脱胎换骨
- 能力脱胎换骨
- 价值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