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论的迷思
我们常常把情商认为是天赋。
曾经有同事讨论,为什么杂草总是长得快,又难以除去。然后有人说:”因为我们把那些长得快、难以除去的草,叫做杂草”。
天赋也是如此,当人们谈到天赋的时候,潜藏的意思通常是”我难以把握不知道怎么提升”。例如如果怎么也学不好数学,就是”我缺乏数学天赋”。反过来怎么也难以处理好关系,就是”我天生情商不高”。
在中世纪,人类认为雷电是一种天赋,代表了上天的意志。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让电在概念上不再神秘。
大多数人知道爱迪生是发明家,他发明了灯泡。
事实是,爱迪生对于电灯的主要贡献是改良,通过更加持久的灯丝,让电灯的使用时间大幅度延长了。
在爱迪生的时代,电灯是有钱人的专利。主要不是灯泡贵,而是那时候没有电网。人们是在自己家里搭建发电机,自给自足。例如JP摩根,就在家里安装了发电机。为了把电灯卖出去,你还得可能还得配套给客户安装发电机。
问题是,大多数人可没有摩根这么有钱。
爱迪生,以及他那个时代另外一些人做的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建设城市电网。甚至灯泡这件事情,如果只是有钱人的玩意,不持久不算什么大问题,反正人家有钱有仆人可以换。但如果推广到千家万户,耐用性和成本就非常重要了。
爱迪生为了建设电网创建的公司,在JP·摩根的推动下,跟竞争对手合并。貌似爱迪生并不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后来他卖掉了所有的股权,退出了公司。但这家公司一直保存下来,到今天依然存在,而且是道琼斯工业指数中,唯一从一开始就列于其中而且延续至今的。
它今天为世人所知的名字,叫通用电器。
作为科学家的麦克斯韦、作为发明家和创业者的爱迪生,作为投资银行家的JP·摩根,以及他们那个时代的一批人,开启的是人类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的革命。
今天,电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随手可得的东西。我们已经觉得随手开开关就会亮灯、冰箱24小时运作、上下楼电梯、手机充电都是正常的事情,不会再认为来电是上帝的恩赐。
同样的,曾经我们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代表了天意。哪怕是皇帝和国王,也要认真的对待星辰位置变化发出的信号。然而伴随牛顿运动定律的发现,微积分的发明,人类开始迈向科技社会。人类开始能够预测星辰的运行,甚至发射自己的卫星。如果古人看到今天我们做的事情,一定会认为我们是神。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知识革命基础上的。这些知识上的革命,是在探索事物的真相。知识革命之后,基于这些知识的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如果我们认为事情都是天赋,那么今天我们应该点蜡烛而不是用电灯,沟通结果基本靠吼而不是微信,出门走路骑马而不是乘坐汽车飞机,不带套不避孕随意啪啪啪。当然,你不可能看到我这篇文章,因为,电都没有嘛哈哈哈。
天赋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如果你认为能力是天赋,那么你就自然放弃了探索和努力,那么也就很难有什么突破。毕竟,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科技革命与教育革命
如果中世纪的人,穿越到现在,一定是认为到了神的国度。就像我们习以为常的手机,千里之外,听到语音、看到视频。而在西游记里,千里眼和顺风耳,是神。
科技,是现实中的魔法。
科学是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技术是方法、工具。科学的革命,对本质的深入把握,会带动技术的革命。当然技术的发展,也会推动科学的探索。
我们这个时代的条件,可以说比起历史上那些出名或者不出名的人物(如托勒密、牛顿、爱因斯坦)所在的时代,真的是好的太多太多了。可是太好的条件反而让人习惯了”拿来主义”,忘记了这个世界上,本来没有自来水、没有电器设备、没有微积分、没有相对论,是因为有人创造了它们,才让我们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里。
现代科技社会,是建立在三个革命基础上的:
- 科学革命(事物本质的发现)
- 技术革命(更有效的方法、工具)
- 教育革命(基于上述两者,能够系统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体系)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现代的理工科,例如数学物理,往往他们的教学体系的建立,有三个步骤:
- 领域本质规律的发现(例如经典物理学领域的牛顿运动定律)
- 知识体系的建立(围绕本质规律展开的知识体系,例如基于牛顿运动定律的牛顿运动学,各种知识点相互关联,可以用来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也是科学和技术革命的知识产物)。
- 教育体系的建立(例如从中学到大学的数学、物理教育,每个阶段要学习什么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能解决什么问题)
这三个步骤,是循序渐进的。
没有对本质规律的把握,那么哪怕知识经验再多,也只是用现象去解释现象,很容易在千变万化的现实中迷失方向。没有本质规律和知识体系,那么教育也就成了无根之水。
由于有了上述的理工科教育体系,我们的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也构成了现代科技社会所需要的重要人才基础。
而领导者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筛选、淘汰,而不是系统化的培养。情商的提升,更多的被认为是经验、艺术,而不是科学。这背后是对于情商(关系、沟通等)本质规律的认识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乏力。
目前我在做的事情,是改变这一现状,在情商领域去实现三个步骤:
- 科学革命(对沟通、关系本质规律的发现)
- 技术革命(基于本质规律的,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 教育革命(基于上述两者的教育)
用学数学物理的方式学情商
这样一来,高情商领导的培养,就很大程度类似于我们在中学学习数学、物理的方式:
- 学习领域的本质规律和知识体系
- 多看题多做题,一方面巩固知识,一方面树立改变现实的能力(在情商领域的题目,通常是来源于现实的案例,诸如沟通案例)
大多数人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天赋,中学数学就能打90分(百分制)以上(打不到往往是动机或者方法问题,而不是天赋问题)。同样的,在新的教育体系下,通常领导者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天赋,就可以塑造出高情商。需要的是学习、思考和实践。
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情商领域建立起这种在本质规律基础上的,理科性质的系统化培养体系。考虑到”对人的洞察力和影响力”对于人的重要性,我觉得它可能是另外一场知识革命的序幕。毕竟在学校里,我们学习地理、学习物理,但是对于心理、沟通、关系,这种对大多数人的影响远远要超过上述科目的内容,却从来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深度的理解。
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为牛顿写的墓志铭说:”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自然和自然法则,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世界一片光明)。
情商和情商法则,隐藏在黑暗之中。高情商领导教育,给你带来光明。
高情商领导孵化项目(在线教育)
高情商领导孵化项目,基于”用理工科的方式来升级情商和领导力”的理念,有三大核心要素:
- 情商冠军课(知识体系)
- 1年期案例教学课(日常案例式学习)
- 知识森林学习平台(协同式知识体系建构的工具)
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路径是:
1)情商冠军课(在线课程、学习与作业16小时左右)
2)1年期案例教学课(在微信群与知识森林学习平台进行)
情商冠军课,是帮助用户快速初步建立情商知识体系,包含了倒追关系学的5大知识领域(关系、沟通、学习与思考、心态、心理)的核心内容,课程大纲如下:
- 科技革命
- 关系至深
- 心理探微
- 思维溯本
- 沟通入门
- 心态养成
高情商领导训练营,则是一年期的项目,在1年里每周一次的案例讨论课,结合实际案例来帮助学员掌握情商知识体系。这些案例通常来自于学员的实际工作和生活,选择有典型性的作为课堂案例,学员讨论,老师点评。
知识森林学习平台
高情商领导孵化项目,定位为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学设计思维关注的是赋能。
而知识森林学习平台,是为此目的设计的情商赋能工具。它的设计模型,是一个”互联大脑”。
我在做情商教育时,意识到一个核心差异是,我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整套关于情商的知识体系,这既包括知识点、知识点的相互关系。也包括我的经验,例如各种案例,以及案例与知识的关联。
因为有这样的知识体系,所以遇到一个问题,可以快速的分析判断。反过来,大多数人头脑中没有这样的体系。
那么如果能够有这样的系统,实现如下的功能:
1)将我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呈现在学习系统中(也就是我可以创建知识点、创建案例、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作为老师头脑中的体系,就可以被其他同学看到,同时加以参考学习。
2)老师和同学,可以基于这个知识体系,进行扩展,例如创建新的案例,把案例跟现有知识点建立关联。或者在浏览先有案例时,发现它跟其他知识点相关,于是建立关联
3)老师和同学,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扩展。例如看到一个案例,有几位同学都把它跟”安全感”进行了关联。
这样一来,其实就构成了一个”协同的大脑:情商知识体系”。每个人可以站在他人的肩上,进行学习。
举个例子,当A遇到冲突处理问题,他可以进入系统,搜索”冲突处理”,访问”冲突处理”的知识点。他可以在知识体系图中看到,跟这个知识点相关的其他知识点,例如”情绪管理”。可能他以前在处理冲突的时候,缺乏对”情绪管理”的认知,所以导致了结果不佳。那么现在,他可以首先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
同时,在系统中,他也可以看到,跟”冲突处理”和”情绪管理”,相关的有什么案例。于是在处理当前的问题之前,它可以看看其他人都经历了什么案例,是如何处理的。
基于80/20法则,很多时候我们遭遇的问题,其实往往其他人也有类似的场景和解决方案。所以这样一来,多数情况下,可能他看了别人的案例,已经有了思路。这就大幅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而从学习知识的角度,当有足够的参考案例,也就更容易掌握。比如想要了解什么是”自以为是”,那么搜索系统中跟”自以为是”关联的案例,理解起来就容易很多,很可能就快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
然后他的案例解决后,如果输入进入系统,那么将来其他同学也就有了更多的参考。
这样一种协同知识体系建构,相比目前的方式,会是革命性的。然而,貌似居于这个理念的学习平台,并不存在。
所以过去一段时间,我的重点放在了建构新的学习平台上。这个平台包含了Web版和app,1.0版本已经上限。因此我们的高情商领导项目,可以启动了。
这个世界上,有几种类型的组织:
1)做减法的组织:1+1<2。这种组织往往内耗比较多。
2)做加法的组织:1+1=2。这种组织相对来说,就是个人能力的加成。
3)做乘法的组织。能够有效的配合,发挥出团队作用
4)做乘方的组织。这里的组织每个人不仅仅是站在他人的肩上,而且是需要借助杠杆性的赋能体系
高情商领导孵化项目,旨在成为第四重境界。而知识森林学习平台,则是为学员赋能的核心工具。
高质量的学伴与讨论
对于智能性的科目,高质量的学习同伴和讨论,对于思考、决策质量,至关重要。
现实是,对情商类话题(关系、沟通、心理),基本上很难找到一个像样的,可以有高质量的同伴和持续的高水平讨论的地方。
大多数学习型社群,是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从头到尾,里面的人参与水平都比较低。
第二种是,一开始可能有高水平的人,进行输出,然后群里其他人感觉到有价值,而对于高水平的人本身,觉得有成就感。
但继续下去的话就有问题了。对于”输出者”来说,持续的输出一方面自己能提供的东西就更少了,成就感也少了。然而一个社群的大多数人,往往还是习惯性的伸手党。哪怕是简单重复的问题也未必会去自己先看一遍,而是不过大脑的直接问。这样一来,对于输出者来讲,继续下去就成为了简单重复劳动,简单重复劳动往往是没什么价值感的。
核心输出者激励降低,接下来的内容往往是在低水平和低水平的人之间进行。哪怕看上去讨论的很热闹,就是缺乏信息量和价值感。
真正要持续的有高水平的讨论,那么就需要整个社区,有比较高密度的”高水平选手”。能够彼此激励,共同成长。
当然一个学习型社群,总是会有初学者。那么,对于初学者,一方面需要进行筛选来确保基本素质(例如学习的基本动力),一方面在体系上,要做两件事情:
1)快速进行教育,提升基本水平
2)对于初学者的基本疑惑,在系统层面更多的用自助的方式解决,然后才是进入社群
在高情商领导项目中,情商冠军知识课,服务于第一条;而知识森林学习平台中的知识体系(知识点、案例与相互关联),则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快的用自助方式去解决疑惑(例如遇到问题,比如冲突处理,在咨询他人之前,先查询案例库,看相关的案例分析,还是有疑惑的,在这个基础上寻求帮助)。
所以我在考虑,未来是不是在学员学习了知识课之后,先要接受考试,考试及格在能在社群里发言。对于”提升智慧”而言,高水平的思考,要比喧嚣的热闹来的重要。
从这个角度,高情商领导教育项目的一个意义在于,把一群真正对”对人的洞察力和影响力”感兴趣的人聚集起来,提升大家的能力,从而有一个高质量的社群。在今天,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社群环境,因此改变的难度也就非常大。
精英教育
前面我们谈到:大众教育培养跟随者,精英教育培养领导者。
这两者在教育上有本质的差异,具体如下:
- 强调执行 vs 强调思考
- 培养人对自己负责 vs 培养人对群体负责
- 关注技能养成 vs 关注智能发展
- 关注服从规则 vs 关注掌控规则
- 局限于做事能力 vs 同时关注对人的洞察力和影响力
- 限责限权限能 vs 赋权赋责赋能
- 授人以鱼 vs 授人以渔
- 把事情做对 vs 关注做对的事情
高情商领导教育项目,定位是弥补精英教育中的关键部分,对”人的洞察力和影响力”的系统化教育。
而教育的方式,也是在于培养思考能力和智慧。情商本质规律、整体知识体系的建立、案例式学习、知识森林学习系统,最终都旨在赋予学习者强大的能力,来应对现实中千变万化的局面。
而这样的精英教育定位,也决定了相比大众教育,它对受众有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已经尽量尝试来降低这个门槛,以便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但基本的要求依然存在。
培训方式
设想中的情商教育,包含3个内容:
- 情商冠军知识课(线上或者线下)
- 1年期案例教学课(在微信群与知识森林学习平台进行)
- 知识森林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