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家长:一个月让娃学习成瘾欲罢不能

中学学习的3大困境

今天的中学生,在学习上普遍面临3大困境:

1)学习动力的匮乏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像是在完成任务,为了老师和家长在学习。

即使每天都在上课做题、也缺乏积极的思考、探索。

不是「我要学」,而是「别人要我学」。

2)学习体验的负面

在学习中感觉枯燥、无聊、压力大、焦虑,难以坚持,严重的还导致心理抑郁。

3)学习效果的低下

尽管花了很多时间,但缺乏对科目的深刻理解,知识点听着懂,做题就懵。或者这种题型熟悉,换一个马甲就不认识了。

互相影响的3要素

上面3个要素,是互相影响的。

例如缺乏学习效果,学了也看不到多少用,那就自然容易缺乏动力。而没有动力,那就很难主动思考、研究,那么效果也就没得保证。

再比如学习上的体验很差,有畏惧心理、觉得枯燥,那么后来想到学习就头疼本能要回避,更谈不上有学习热情。

因此长期以往,往往会形成互相的恶性循环,难以收拾。

行动方案:1个月扭转局面

本文将会介绍强有力的行动方案,在1个月扭转这一局面,启动学习的变革。

这一方案,有三个目标:

  • 学习动力: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 学习体验:从服苦役到高乐趣
  • 学习效果:从很懵逼到学通透

而为了达成这一个目标,有三个策略、三个阶段。在本文后续,会进行介绍。

学习成瘾:热情、快乐、通透

大多数人容易玩游戏成瘾,而顶尖的学习者,他们有学习的瘾。

他们随时都会学习、想要探索事情的真相。

例如比尔盖茨,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在成为世界首富的今天,他都是一个对事情有强烈好奇心探索欲的人。

每年比尔盖茨分享的书单,里面很多都是关于事物如何运作的。

而之所以他们有这样的学习习惯,往往也正是因为,在他们的学习中,三个要素形成了良性循环:

  • 学习动机强烈
  • 学习体验愉悦
  • 学习效果通透

因此,一个高水平的解决方案,是让你家娃,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能力的升级,从而走上自我驱动之路。

本文目的和内容

本文的目的,旨在帮助你透彻理解当前学习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解决方案的思路。

接下来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 理解学习的现状
  • 创造学习的未来

在第一部分,我们将会评估学习的现状和根源所在,到底目前在动机、体验和效果上,做的怎么样,问题出在哪。

而第二部分「学习变革的方案」,则是具体的行动方案,如何彻底实现学习的升级。

学习现状的评估

学习质量的快速评估

前面我们谈到,学习质量的3个要素:

  • 学习动力
  • 学习体验
  • 学习效果

一个初略的评估学习质量的方法是,我们可以把这三个因素,每个从0-10大致打分。

学习动力:

  • 0分:对学习非常冷淡,甚至有强烈的抗拒,想尽一切办法回避学习
  • 10分:对学习有高度的热情和投入,热爱学习、随时在探索、思考、研究,欲罢不能

学习体验:

  • 0分:感觉非常枯燥、乏味、焦虑、压力大
  • 10分:容易沉浸其中,全身心投入,高度愉悦的情感体验

学习效果:

  • 0分:听了课、做了题还是一脸懵逼,几乎啥都没掌握
  • 10分:不仅仅是能掌握输入的内容,还能把握本质,建立内容和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举一反三,掌握通透,有高度的洞察力

接下来要注意了,学习质量跟这三个因素的关系,更倾向于乘法关系,而非加法关系。

也就是说:

学习质量 = 动机 x 体验 x 效果

假设前面三个因素,每个都是6分,6x6x6换算成百分之,不是60分(及格分),而是21.6分。

那么,你家娃是多少分呢?

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来讨论这3要素。

学习体验的关键:心流

游戏迷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你完全沉迷于游戏中,时间开始飞逝,杂念消融,整个人处于忘我的状态。突然间发现:靠,怎么晚上3点了。

心理学家米哈里·米哈伊普,将这种状态称之为心流。在他的著作《当下的幸福》(吐槽一下这本书的中文名,英文名是《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中,对心流的定义是: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相比枯燥的课堂教育,大多数人更容易在游戏中,体会到全身心投入的感觉。事实上,多数人最认真的时候,通常就是在游戏的时候。

而顶尖的学习者,他们往往就是在心流状态。

上课和做题这些事,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产生这种令人沉浸的体验的概念很低。诱惑不大自然就不愿意去了。

心流的产生,经常需要3个条件:

  • 参与者受众可以感知的清晰目标
  • 即时反馈
  • 挑战与能力匹配

情绪的劳役区与游戏区

关于能力与挑战匹配,如下的图中,表示了「能力-挑战」组合对人的情绪影响。

对于普通学习者而言,往往他们的情绪密集在左边红圈的区域。

例如,因为学校死板的进度计划,一些学生因为课程和题目挑战太高,处于「低能力-高挑战」的焦虑区域。

看上去他们在听课,然而根本就跟不上节奏;看上去他们在刷题,然而完全没有掌控感失去方向。

这时候,他们的各种努力,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死记硬背。

而如果没改变这种「低能力-高挑战」局面,越是努力,往往越是加剧焦虑,因为他们自己也感觉没多少用,在瞎忙。

但可能同样的进度,对另外一些学有余力的而言,则是觉得挑战太低了,出于「高能力-低挑战」区域,那么这样的同学就表现出没兴趣、无动于衷,觉得你这知识我都懂、题特么的这么简单还一定要做。

反过来,顶尖的学习者,他们是在右边的区域。

而高水平的游戏设计,通常也是让人在这些区域活动。

这里也就引出一个有趣的事情,心流是在「高挑战-高能力」区域下的,意味着如果水平低,那就很难进入沉浸状态。

这一点在学习上,也很容易得到印证。学习效果顶尖的人,越容易进入心流。

当然,有些时候如果老师出色,课程设计质量高,学生可以一步一步提升难度,挑战和能力整体匹配,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也有很大的愉悦体验。

但这种,学生很大程度是依赖老师、课堂的,而顶尖的学习者,往往就自带这种能力,例如哪怕面对没那么学习友好的课堂,他们能够分解、探索、寻找资源,从而挑战难度-能力的匹配度,把自身的体验游戏化。

这里问题就出来了,你家娃,更多的是在什么情感体验区域呢?

学习效果的关键:通透

所谓通透,大致可以分为通和透。

  • 通:理解、发现、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 透:看穿本质、把握事物的底层规律

有一年春节,我回老家。有表妹在读高二,于是乘着假期,我帮她补习。

她那段时间还在补课,下午才回来。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我问她每天补课都在干嘛。

她说主要是做试卷,我就说那你试卷中的错题做几道给我看看。

她做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看。

我发现,她在做题的时候,有好几次会停顿比较长的时间,或者是改来改去。比如在分式化简的时候,就会犹豫、涂改。

做完了三道题,我叫停然后问她:「你觉得你错在哪里」。

她就指着正确答案对我说,本来是这个,我做错了。

我就问她:「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她说不出来了。

我继续问:「你做题的中间,有几个地方停顿了,知道是在哪些地方吗?」

她完全没有意识到。

我就跟她说,「你在分式化简的时候,比较犹豫,中间还改了好几次。虽然有些时候勉强做对了,但说明这个知识点你没有掌握。」

分式化简这个知识点,是初中的内容。到高二了,她还是没有掌握。同样的,还有其他的欠账。

她努力吗?挺辛苦的,大春节的,每天早上都还要早起去补习。

补习班,每天都发几张卷子让大家做,然后对答案。老师还要批改答案,也挺辛苦。

然而,他们真正思考,把握真相了吗?貌似没有。

从战术层面来讲,表妹做了一道题目,还是没搞清楚,到底这道题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例如我看她做题,在诸如分式化简这样的基本点上,哪怕是停顿犹豫涂改,也会认为很可能是问题(不牢固)。而她虽然做了很多题,却缺乏复盘反思。

从战略层面来讲,如果她基本的初中知识点掌握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根本就不应该在补习的阶段,还全面刷题。

而是应该重点训练,把这些最基本的点掌握好,再往前走。否则一方面成绩难以提升,另外也是耗费自己的时间在这些基本点上。

学通:整体知识体系的建立

前面我们谈到,通透中的通,是要理解、发现、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所学习的知识点,所见识和体验的经验案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数学题,哪怕往往一个简单的题目,也可能涉及到多个知识点。

而知识点之间,也有各种联系。

这些联系,将知识、经验组织起来,形成了整体的知识体系。

所谓知识体系,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构成的知识网络。

在知识体系中,有三类基本元素:

  • 知识点(例如「整数」、「分数」、「总分总结构」这样的知识概念)
  • 案例(案例是知识点的相关场景,例如数学物理中的各种题目、情商领域的各种日常沟通关系案例)
  • 相互关系(知识点之间、案例之间、知识点与案例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整数与分数的关系是什么」)

注意,不仅仅知识点是知识,案例、相互关系也往往是知识。例如数学的各种典型题目(案例),也是知识体系中重要的部分。

普遍学习问题:注重单点和局部,不注重整体联系

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多数人成年人,一个普遍的学习问题是,他们更关注单点的知识,最多是关注局部的关联,很少把理解事物的整体联系,放到头等位置上。

举个成年人的例子,大多数工作者,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工作范围,最多关注一下自己部门和几个直接往来部门的事情,很少有人去思考公司内部运作的模式是怎样的,各个部门和人有什么关系;整个行业是如何运作的,产业链的关联是啥。

有后面的思维方式的人,对事物的理解更为透彻。

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当体系中事物联系复杂的事情,你的眼光仅仅停留在局部事物,甚至是连这个局部都没法理解的。

例如在公司里,只看一个部门,你根本看不出他有啥意义。只能放在全局里面去看。

再比如初中高数学知识,很大程度是一个整体的体系,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前面的点没学好,后面那些相关知识点就难以掌握。

我看了表妹做几道题目,发现她对数学的知识体系,存在严重的掌握度问题。

分式化简这个知识点,是初中的内容。到高二了,她还是没有掌握。同样的,还有其他的欠账。

我看她做题,头脑里就大致知道,单纯从她的表现,就有一系列的初中知识点,没有掌握好的。

如果初中知识点,我一看就能发现几个问题。不用说了,高中后面的肯定掌握有问题。

而最大的麻烦,还不在于表妹的知识体系掌握有问题,而是她根本没有一个全局的知识地图,让她理解自己到底知识点卡在哪里了。

就像打游戏,没有开地图,只有自己眼前的一片,打到哪里算哪里,属于抓瞎状态。

而我,虽然那时候中学毕业都十多年了,但一看她做题,头脑里中学数学的知识脉络,还是在的。所以马上可以判断她的学习形势。

所以当时,我觉得要提高她的学习生产力,一个基本的事情,是让她要梳理一遍,从初中到高中的数学知识体系脉络(主要知识点、相互关系),从而掌握整体的数学学习形势。

然而,这件事情做起来很麻烦,因为缺乏工具。

工具之痛

表妹这些问题,要系统化的改变,就需要补整体的知识体系。

然而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那时候春节也快结束了,我就跟表妹解释了知识体系的概念,然后让她接下来做一件事情,就是自己把数学的知识点,从初中开始就梳理出来,梳理成一个大的体系。什么是更基础的知识点,如何一步步产生后期的知识点的。

有了这个全局的体系图,她做题就要看,自己目前错误都在什么地方,先从基础的补起。

那时候我意识到,我们缺乏一个工具。

最好是有一个学习工具,可以直接在工具里创造知识点、创建案例(题目)、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创建好了,自动的就可以基于这些产生知识体系图谱。我们可以浏览知识,看它相关有什么知识。

还有,对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打标签,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标签。例如熟练掌握显示为绿色,有待提升显示为黄色,问题严重显示为红色,这样从知识体系图上,直观的就能看到当前自己的掌握度。

同时,这个工具应该支持协同的知识体系建构。例如我可以先创建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建立关联,给我表妹起个头,让她看到应该怎么做,基于我的工作继续下去。然我哪怕是在网上,也就可以直接看到她的后续工作,可以评论、可以加一些内容等等。

如果有了这个工具,最好学生从一开始上学,每上一课,就梳理自己的知识,加入到体系中,这样一步一步跟着课程,知识就很清楚,可以掌控全局。而且因为是从一开始就自己建构的,学习效果就牢固。

而且可以看到自己的知识成长过程,有成就感。

然而,并没有。

结果现状是,别的不说,学生学习连个自己知识体系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全局感。就像打游戏,地图都没开就造兵打仗。

我花了很多时间寻找这样的工具,然而貌似并没有。

于是我考虑,要不要自己做一个。

难度貌似挺大,连参考的都基本上找不到,需要自己设计。

最终,这导致了革命性的学习软件的诞生。这款软件,也是我们「1个月让娃学习上瘾欲罢不能」的生产力基础。

学透:事物本质规律的把握

在表妹的辅导中,同样一道题目,我在观察她的解题过程,分析她到底根本问题出现在哪里。

而她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这道题目本身。所以我问她问题出在哪里,她就说她解法错了。

而从是从更根本的两个方向,发现问题:

  •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她的整体知识体系存在缺陷,初中的部分都还没掌握好
  • 从学习思考能力的角度,她缺乏对自己解题过程的观察和反思,在学习思考方面缺乏自我改进能力

反过来,其实我根本没那么在意,她这道题本身解法应该是怎样。

因为对中学科目,一道题怎么解,很容易得到答案。无论是从老师还是网上。

那根本不应该是我去关心、辅导的问题。

我要是帮她辅导这个,那没完没了了。

我需要做的,是帮她理解、解决战略性的关键问题:

  • 数学整体知识体系的认识、建构
  • 对自身学习和思考活动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从这一点,今天很多家长,辅导娃的作业累的要死,然而问题是,他们的关注点就不对啊。

太浅了。

你去管小孩这道题怎么解干嘛,老师会教,甚至下个解题软件拍个照都能出来解法。

那么多题、那么多知识点,你都要去辅导吗?累死了。

作为家长、老师真正要做的,也是价值最高的部分,其实是关注更本质的东西,并引导学生把握本质。

知识的含金量

那么,到底什么是「更本质的东西」呢?这就引出了知识的含金量问题。

在知识体系中的知识,重要性和影响力并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5个等级:

  • 一级知识(帅):学科的、通用的洞察力和组织力
  • 二级知识(将):特定学科中,全局的洞察力与组织力
  • 三级知识(官):特定学科中,局部的洞察力与组织力
  • 四级知识(兵):普通的知识
  • 五级知识(散兵):零散的、孤立的知识

一个人最高能在什么层次上,持续发展,决定了他的学习能力档次。

  • 一级知识层次:大师
  • 二级知识层次:学神
  • 三级知识层次:学霸
  • 四级知识层次:普通学生
  • 五级知识层次:学渣

我们说学神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们在实践中,会产生/升级高阶知识,反过来用这些洞察推动学习。

反过来,为什么很多人努力没有效果呢?因为他们学习知识的层次太低,老是在捡低阶的知识,不能形成更高的洞察力和组织力,于是就成了体力活。

从前面的表妹数学辅导案例,单纯从分式化简来说,这就是个普通知识点(4级知识)。

然而她在掌握这个4级知识上,就存在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本身她不能把分式化简刷熟练,而是因为她缺乏高阶知识点,到底自己很难发现这个的存在和重要性。

而从我对她的辅导,关注的是两个事情:

  • 数学整体知识体系的认识、建构
  • 对自身学习和思考活动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这里面就涉及到好几个知识点:

  • 知识体系建构式学习(二级知识,学习领域的核心洞察力)
  • 中学数学知识体系地图(二级知识,中学数学领域的核心洞察力)
  • 元认知(也就是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认知,在这里是对自己解题思维的认知,二级知识,学习、认知领域的核心洞察力)

而为了让她能把中学数学知识体系梳理出来,我当时意识到,最好是有一个工具,能够可见的创建知识点、案例,看到知识体系地图,标注掌握度,根据不同的颜色直观看到自己的掌握度状况。

这里面,其实我的思考出发点,是「具像化」原则,就是把抽象的事物联系到具体的形象,这样才容易理解。

而「具像化」原则,又是一个学习认知领域的二级知识。

因为这些二级知识,我不仅仅可以发现她具体在分式化简上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从战略上判断她在数学学科、学习和思考领域的关键问题,并且从这两个方向尝试去改变现状。

在进一步,我开始思考要把知识体系具像化,这个指导我创造出了新的学习工具。

这就是高阶知识在战略层面的指导作用。

这些高阶知识,要熟练的掌握,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际经验和案例,最终形成思维惯性。

因此往往高阶知识,会加上「思维」两个字。

例如中学数学,老师说「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比如「数形结合思维」。

数形结合,是数学领域的一个二级知识点。强调思维性质,则是突出它的日常指导意义和特征。

从知识等级的角度,学透,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仅仅是停留于低等级知识,而是借助这些学习案例,建立和发展自己的高阶知识结构。

其实我们看顶尖的老师,也是重点在于,发展学生对高阶的知识(思维)的掌握,反过来从高往低打,就势如破竹。

今天的教育,问题很大的一点,就是往往灌输那些表面的知识,反而忽略了教育真正的目的(借助学习发展出高端的知识结构)。

知识含金量地图

那么你家娃,现在知识结构是怎么样呢?有成体系的高阶知识结构吗?还是在攒一大低含金量的东西?

我这个问题,问出来可能你模糊的判断,觉得明显是有结构性问题的,然而很少有人能清晰的明确形势。

因为从来没有做过梳理。

其实理想情况下,无论是对一个章节、一个学科、还是一个人自身的知识体系,我们是需要有知识等级地图,不仅仅看到自己有什么知识,而且看到不同知识的等级,这样快速的建立起对知识等级脉络的认知。

例如上图,黄色的表示二级知识点、绿色的表示三级知识点。

这样,我们既能看到知识体系的整体结构(连通性)、又可以看到知识含金量的状况(本质度)。

学习现状:缺乏对知识体系的有效管理

估计各位已经发现了,尽管学生天天在学知识,然而很少有人,实现了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有效管理。

这就像一个老板开公司,连公司员工有多少、自己做什么业务都没有清晰的了解一样。

新的学习,一个基本方向,是要把知识体系有效的管理起来。结束盲目走路、不看地图的时代。

走向通透之路:知识体系的升级

我们谈学习效果要通透,最终通透,都体现在了知识体系的质量上。

相互关联是通,把握本质是透。

我觉得今天,我们教育学习面临的问题,跟国家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国家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建立在高端产业的优势。

否则在低端产业中,往往是赚辛苦钱体力钱,大家很累,也就维持基本生活。

而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总是在表面的、低含金量知识上用力,刷题很辛苦加班超过了996,然而还是在内卷化竞争。

反过来,学神看上去轻松,很快能够消化知识举一反三,那是内在高含金量知识的作用。

没有知识结构的升级,努力是改变不了局面的。

新的教育:实现学习的通透

从学习效果的角度,要做到通透,可以归纳为两句话:

建立联系(通),把握本质(透)

正好我看到刘润老师发了一条朋友圈:

今天小米擦桌子的时候,对我说了一句话。

他说:「擦」的本质是什么?擦的本质,是通过扩大表面积的方式,来提高挥发速度。

这句话也许还不完全准确,但我很高兴。

因为他眼中看到的世界,已经不仅仅只有要素,还有要素之间的链接关系。

我们看这段话,他儿子在谈「本质」是什么,而刘老师的关注点是,儿子已经在建立「联系」。

刘润自身,是有通透的学习能力的人,教育小孩,也就潜移默化的让娃形成了这样的意识和能力。

这个案例啊,也可以看出教育的层次。今天大多数学校、家长,是远远没有这种水平的。比如家长给娃辅导作用,大多数也就是在表面知识点、解法的层次。关心的是也你打了多少分。

这真的是拼爹。

然而各位也不要气馁,基于教育的革命,我们也可以系统化的掌握通透的能力。

学习动力的关键:热情

讨论了前面两个因素,我们来看学习动机。

高质量的学习,是以内在动力驱动的,例如好奇心、探索欲、成就感、自我成长的渴望。

前面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两个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动机。如果体验愉悦沉浸,效果通透,那么自然的就容易形成内在的自我激励。

而一旦学习热情高,那反过来就有强烈的主动性去思考、探索、实践,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那么,你家娃的学习热情怎么样呢?

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是,如果没有任何外界约束,他会做什么?

比如不用强行要求上课了,他还会去看课本、去做题吗?

今天的教育,很大程度是靠外部激励驱动的,这本身就意味着内在激励的不足。

最近疫情,换成在线教育模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很难监督到对方」。

问题在于,为什么你一定要监督学生呢?

如果教育是以人的内心动力驱动的,那很大程度是不需要监督的。

即使在线下的强制,往往也就只能停留在形势上,例如上没上课、做没做题;却很难涉及到学习质量的实质,例如是否在深入的思考。

所以最终学习就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新的学习,需要以学生高度的内心热情驱动。而教育的职责,是发展这样的内心动力。

学习变革的方案

回顾:学习变革的3个目标

围绕学习质量3要素,我们的学习变革,也就有三个目标:

  • 学习动力: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 学习体验:从服苦役到高乐趣
  • 学习效果:从很懵逼到学通透

要实现这3个目标,我们有3大策略:

  • 学习方式的策略:建构游戏
  • 学习工具的策略:知识森林
  • 能力发展的策略:3步计划

学习方式的策略:建构游戏

这一方式的要点,是把学科的学习,变成知识体系建设型的游戏。

关于建设型的游戏,例如乐高、Minecraft,这种游戏给人的创造感很强的,这也是学习的方向。

围绕知识体系建设展开,确保了学习的效果。而游戏化,则确保了学习的体验。做到两者,学习动力也就有了保障。

这个策略的核心,是把学习过程,变成一步一步的、形象化的知识体系建构过程。

今天我们的学习,例如中学数学物理,往往核心学习活动是三种:

  • 听课
  • 做题
  • 考试

其实这三种知识活动,核心目的还是在于建立起知识体系,评测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度,然而在这些活动中,「知识体系」本身都是隐藏的、看不见摸不着。

在我们的新的学习方式中,将会增加第四种学习活动:具像化的知识体系建设活动。这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将会彻底改变学习的方式。

创建知识点、案例与相互关系

这种建构型游戏,最基本的活动,是让学习者,自己把知识体系形象化创建出来。

最好,是每学习一课,就提炼其中的知识点、案例和关系,创建到软件中。

这样对于学习的课程内容,就有了实时的思考和产出。而且日积月累,聚沙成塔。

图示:每课之后的知识建构

学会管理复杂的知识体系

在一开始,知识点和案例数量不多,关系并不复杂的时候,看上去是比较简单的。

然而,当知识数量和关系数量上升的时候,体系的复杂度急剧上升,往往很多学习者就迷失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在小学看上去成绩良好,初中难以保持;或者初中看上去不错,高中就大幅度成绩下降的原因。

因为从知识体系复杂性的角度,小学整体知识点少、关系简单。因此哪怕没有理解,刷技能也能强行刷出来不错的成绩。

而初中学科,例如数学,知识数量、题目(案例)类型,知识的联系,就要比小学高很多了;高中又比初中上了更高的规模。

逐渐的,学生就跟不上了。

而传统的强行刷题方式,在这方面造成了一个糟糕的效果。就是一开始,可以靠熟练度搞定成绩,从而掩盖了知识理解问题。

这样当后期,体系复杂度进一步上升,传统刷题方式彻底无法支撑的时候,学习者已经有了很多欠账,那就完全跟不上了。因为后面的新知识,往往是依赖于前面知识的。

因此,通过有形的知识体系建构,一个核心的作用,是让学习者能够更清晰的看到和感受知识体系复杂度,如何有效的管理复杂的知识体系。

三个基本的知识体系管理任务

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有三个基本的管理任务:

  • 知识等级管理(知识重要性含金量的识别)
  • 演化脉络管理(学习、授课、知识演化的时间线脉络)
  • 知识掌握度管理(掌握程度的识别与更新)

这三个任务,其实我们在学习中普遍存在。

例如数学,我们学了很多知识,需要知道哪些知识是最重要的、具有全局意义的,哪些是普通的(知识等级识别);我们学习的脉络是什么,从什么最基本的知识点开始,如何一步一步的推进的;这么多知识,到底我们掌握得如何。

然而,在传统的学习中,我们缺乏直观的方式,来完成上述的任务。大多数同学也缺乏这三方面的能力。

在知识体系建构式学习中,我们将会直观的来完成上述三个任务。

也就是需要在建构出来的知识地图中,进行操作:

  • 标注知识点的含金量等级(重要度)
  • 标注学习或者知识体系自身的演化脉络主线
  • 标注和持续更新,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例如一开始可能只是理解程度、后来就是应用程度

三张基本的知识体系视图

在财务管理中,有三张基本报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对于一个组织财务运作的状况,查看三张表是基础。

类似的,在知识体系管理中,基于上述三个基本任务,也就产生了三种基本的管理视图。

  • 知识等级视图(知识重要性的地图)
  • 演化脉络视图(学习、知识体系自身的演化时间线的脉络)
  • 知识掌握度视图

为了直观,在这些视图中,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知识的不同等级,或者主线、或者不同的知识掌握程度。

案例:知识等级视图

知识掌握度地图的更新:占领游戏

关于知识掌握度地图的更新,挺像一个占领类游戏。

在一开始,所有知识点都是空白的(没有标注掌握度),就像一块土地,上面很多城池,都是待攻克的对象。

而随着学习的进行,一步步的对这些城池的掌握度升级,地图上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掌控的地盘。

最后把整个地图点亮,满世界飘着红旗,学习大功告成。

这样一种学习,就容易有沉浸感和成就感。

学习工具的策略:知识森林

要实现上述的建构式学习,需要革命性的学习工具,这就是知识森林学习软件。

前面谈到,最早我在帮助表妹补习的时候,感觉缺乏知识体系的建构工具。

找也找不到现成的,后来我就决定自己写一个。

过去五年,我的很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研发这套软件上了。

这套软件的设计,有三个基本原则:

1)让知识体系和知识体系建设看得见、摸得着

这是最基本的。

2)支持学科、跨学科的整体知识体系建设

这个工具的设计,是为了支持学科基本、以及跨学科的整体知识体系建设。

例如中学数学,单一的学科,大概是几百个知识点的量级。加上典型的题目案例,那就更多了。

知识点之间,也有各种相互关系。

我们的工具,需要支持这样学科程度的复杂性,能够有效的建构、管理这样规模的知识体系。

关于知识森林,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不是已经有思维导图软件了吗,为什么还需要知识森林呢?

这里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如果面对上百到数百的知识点,各种案例,复杂的关系,这样的知识网络,思维导图根本难以有效的管理。

而进一步的,知识森林软件还需要支持跨学科的整体知识体系建设。

例如中学历史、地理、语文,这些之间相互是有联系的。那么这里面的知识点、案例能够互相打通?

我们看国家教育改革趋势,强调素质教育,也是在往整体的知识把握上走。

这也是发展人的素质的一个核心方向。

整体来说,思维导图更像是导弹艇,而知识森林的设计定位是航空母舰。

如果是小规模的知识梳理,思维导图就够用了。但如果是学科和跨学科级别,那这是知识森林的用武之地。

3)支持协同的知识体系建设

对于知识体系建设,如果加入群体的协同,那么往往效果要比单独自己来,好上很多。

例如老师创建了知识体系,可以分享给同学或者其他老师,大家可以在此基础上交流讨论修改。

或者一群人,一开始就围绕一个领域,来共同建立知识体系。这样就成了团队协作的项目,集思广益,共同进步。

尤其是对复杂的知识体系,一群人的协同建设,要比靠自己高效很多。

能力发展的策略:3步计划

上述高生产力的工具,固然可以单独使用。然而一个人自身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会很大程度影响使用效果。

自身学习和思考能力越强,往往这套工具就越能为他们赋能,发挥出高价值。

因此,在学习革命中,我们还是需要回归学习和思考能力,这个学习者的基本功,关注学习者的能力发展。

这又分为3个步骤:

  1. 奠基:学习冠军课
  2. 应用:中学各科学习
  3. 内化:终生学习和成长

奠基阶段:学习冠军课

我们都知道,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和思考能力。

然而现实是,我们有数学、物理、历史、语文等学习,然而却从来没有系统化的学习过「学习和思考」本身。

因此,在第一阶段,核心任务是,对实现学习和思考能力的系统化教育。

承担这一任务的,是学习冠军课程。

学习冠军课的核心知识体系

学习冠军课,旨在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和思考的核心知识体系。这又包含三个核心能力:

  • 认知能力
  • 策略能力
  • 学习能力

在这三个领域中,有对于中学学科甚至终生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级、二级、三级知识点。

在课程中,一方面同学可以看到这些核心知识点,也会接收到系统化的教育。

因此学习冠军课的课程大纲,核心也是三部分:

  • 溯本认知
  • 全胜战略
  • 整体学习

学习冠军课的教学方式

学习冠军课,自身就基于知识森林学习软件,采用知识体系建构式的学习。

这样一来,一方面同学们可以高效的建立起学习和思考的核心知识体系,同时这个学习本身,也就让同学们养成了知识体系建构式学习的方式、工具。

这样课程之后:

  • 学习和思考能力升级
  • 学习工具熟练
  • 知识体系建构式学习有了经验
  • 有了一个高质量讨论学习和思考的社群

也就为把新的学习方式,应用到中学各科学习中,打下坚实基础。

应用阶段:中学各科学习

在学习冠军课的奠基之后,学习者可以开始,将知识体系建构式的学习,应用到中学各科目中。

通常而言,理科类的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更严谨,因此更适合做应用早期的起点。数学通常可以作为第一门学科实践的重点。

而学习冠军课的知识体系和社群,能为各科学习的实践提供支持,例如带回学习问题到课堂上讨论。同样年级的同学来协同创建学科知识体系。

内化阶段:终生学习和成长

对于顶尖学习能力的人,往往他们并不需要知识森林软件这种有形的工具,就可以在思维中实现高质量的体系建构,建立事物的联系,把握本质。

大多数学生,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前面两个阶段,运用知识森林学习软件这个工具,逐渐的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习惯于建构式的思考。哪怕离开这个工具,依然可以高效的建设知识体系,消化和吸收知识。

这样以来,拥有一流的学习能力、学习体验和学习动力,那么他们就容易实现终生的持续成长。

总结和下一步行动

好啦,到此,本文的核心内容就差不多了。

总结一下前面的内容,三句话就是:3个目标、3个策略、3个阶段。

3个目标:

  • 学习动力:从冷漠到热情
  • 学习体验:从苦役到享受
  • 学习效果:从懵逼到通透

3个策略:

  • 学习方法的策略:建构游戏
  • 学习工具的策略:知识森林
  • 能力发展的策略:3个阶段

3个阶段:

  1. 奠基:学习冠军课
  2. 应用:中学各科学习
  3. 内化:终生学习和成长

这样,让娃真正爱上学习。

那么这个时间要多久呢?

以我的估计,如果认真学习,一个月左右,大体初步完成学习冠军课,其实也就足以实现根本性的改变了。

成为一流的学习者,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天赋,需要的是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工具、新的方法,还有努力。

但这件事情的前提,是作为家长的你,要采取行动,要选择是走老路,还是走新路。要选择是应试导向,还是彻底的升级娃的基本面,不仅仅解决中学阶段的学习问题,还为他的长远发展,奠定核心能力。

如果你想要探索新路,我准备了一个在线演示,帮助你体验和感受这种革命性的学习工具、学习方式、学习项目。

让我们来聊聊,如何把学习革新这件事情,给落实了。

联系方式:

1)加我的个人微信:johnxuqiang(姓名为徐强,加时请注明「学习变革」)

2)通过后请简单的自我介绍,包括:

  • 您的概要介绍
  • 您/子女当前面临的主要教育/学习挑战
  • 期望达成的目标

请聚焦于学习和教育内容,避免无关话题,不闲聊。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