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面试官一见钟情

哈佛面试实验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 Bernieri,进行了一次实验。

他们对于两位面试官,进行了6周的招聘培训。然后,让他们对98人进行面试,每次面试时间为15-20分钟。

然后,对于每一次面试,他们剪辑出前15秒的片断。这些片断显示出求职者进入房间、与面试官握手、坐下的场景,没有其他内容。

另外一群志愿者,会根据这前15秒的面试剪辑,对于面试者进行打分。

这一群人根据前15秒剪辑打分的结果,和两位受训了6周的面试官,在15-20分钟的面试后的结果,在统计上,有强烈的正相关性。

换句话说,前15秒的感觉,通常就是最后的面试结果。后面的各种谈话,多数成了走过场。

这是普遍的现象吗?

感觉胜于理智

很多公司会告诉你,他们的招聘流程是严谨的,面试官经过专业的训练,懂得如何科学的甄选人才。

这是真的吗?

在《韩非子·说难》中,记载了《智子疑邻》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下大雨,墙毁坏了。富人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这天晚上富人果然丢失了很多钱财,那个人家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财物的是邻居家的老人。

在销售领域,有一句话解释这个现象:“People make emotional decisions and look for rational reasons.”

翻译成中文,就是:“人们首先做出感性的决策,然后为它寻找理性的理由。”

我参加过多次无领导小组模拟面试,其中面试官,通常是来自顶级500强公司的志愿者(有HR也有其他有面试经验的人士,工作经验都在3年以上)。

每个面试官拿到一张评估表,其中列出了诸如表达清晰度、团队合作度等指标,每个指标分数分为4档。按照总分决定名次。

在面试结束后,我常常发现一件事情:面试官,在改具体指标的分数。

我问他们为什么,答案类似于是:“我觉得A应该入选,所以看看哪里可以加点分。”

还有“我觉得B不应该入选,所以看看哪里可以减点分。”

他们心里已经有了决策,但是觉得按照现行的标准,无法通过。于是扭曲评分数据,来确保决策。

第一印象与面试决策

Judy,一家猎头公司的老板,前耐克HR,说:“在95%以上的情况中,第一感觉决定了面试结果。尽管第一印象常常是错误的。”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合伙人,在他的演讲论人类误判心理中,谈到了上述的非理性心理:

偏见来自于人们对前后一致和坚守承诺的倾向,包括对避免或迅速解决认知不和谐的倾向,以及对所有结论——尤其是对已公开表达或者来之不易的结论——自我确认的倾向。

人类的思想跟人类的卵子很相像。卵子有一个“关闭”机制。当一个精子进入后,它就“关门”了,其余的精子就进不来了。人类的思想普遍有这类特征。并不是只有普通人才有这种倾向,物理学院的院长也会有这种倾向。根据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著名物理学家)的说法,真正的创新、重要的新物理学理论从来没有真正被旧理论的捍卫者们所接受。但新的理论,很少会拒绝以往的理论。如果普朗克所描述的人群有这种前后一致和坚守承诺的倾向,使得它们死死抓住固有结论,哪怕是已经出现了证明其不成立的证据,你就能想象你我都是其中一分子的这个人群将会有怎样的行为。

让招聘者第一时间觉得“你是对的”,他们会自动进行自我确认,强化这种感觉;而如果招聘者第一时间觉得“你是错的”,那么你需要做的是改变他们的观点,这是两件难度完全不同的事情。

在求职时,快速在对方心目中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让面试官“一见钟情”的方法

在前一章,谈到职位需求匹配表。

现在,你可以用它,帮助自己在招聘官心目中,建立强烈的第一印象。

把职位需求匹配表进行格式化,打印出来。格式要看上去舒服大方。

在面试开始时,将这张表递给对方。

1)       绝大多数面试官,会马上有种被体贴的感觉,心情会舒畅。因为面试时,他们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雇用你”,而这张表,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框架。绝大多数情况下,面试官需要自己去找框架。

2)       如果你本身条件,与职位需求基本匹配,他们一眼扫过去,就会感觉到你在硬件上的符合度。

3)       他们会觉得你很懂得“我想要什么”,除了情绪上的好感,这本身也是职业人士很重要的素质。

4)       这张表是一个信号,你的沟通能力强(能够把一个复杂的事情表达清晰)。

5)       大多数求职者,在沟通的时候是牛头不对马嘴,让面试官觉得很累。你这一下子,形成鲜明对比,亮点就出来了。

6)       你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不仅仅意味着良好的职业素质,而且也说明真正重视这份工作。太多的人嘴里说很重视工作,其实连职位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

种种加起来,大多数面试官,立马会对你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