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领导的求实心态

我觉得很简单

我以前在微软工作了一年左右,经理升职了,部门换了一位新经理。

本身,有一位非常好的新经理人选,无论是部门同事还是经理,都觉得挺好。然而,因为政治斗争的关系,最终上任的,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却是另外一位。

新经理上任之后,有一天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AAA项目,你不用负责了,我会让SSS负责」。

AAA项目,是全球启动的一个新的项目,应该是部门未来发展的方向。最早,前任经理在部门里发出了这个信息,说中国区将会试点启动这个项目,问谁想要负责。

那时候我就觉得,哎呀这不是公司早就应该做的事情吗,就申请了。只有我一个人申请,于是顺利成章的就是我了。

那时候,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我想部门里可能只有我和经理看到了。

几个月过去了,总部的动向很明显,这个项目将会是重点。

然后,新老板跟我说,「你不用负责了」。

那总得有个理由吧。

我就问他:「为什么呢?」

新老板说:「这个项目很重要,SSS更胜任。」

他突然冒出这句话,我就问他:「老板,你说SSS更胜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觉得对这个项目,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是胜任的呢?」

老板明显就懵住了,不知道怎么回答。

过了半天他说:「这种事情,谁都能做啊」

我问他:「那谁都能做,你换人干嘛呢?」

老板又愣住了。

我又问他:「项目到现在,我做过什么您知道吗?」

老板想了会说:「不是就那些事吗,反正你就把工作交接给SSS吧」

我那个火大啊。你啥都没调研过,就说谁更胜任。敷衍也不是这么个敷衍法。而且一上来,就把我做的事情全否定了(还不知道我做了什么),并且把这个机会直接无理由抢走。

我就直接跟新老板说:

「首先,你是老板,所以你一定要做这个决定,那可以。但是,你的行为,我认为有严重的问题。因为你缺乏对基本的调研,就在下判断。例如都不知道我做了什么做的怎么样,也没去思考到底这个项目需要什么能力,就说谁都能做,又说SSS更能胜任。那我只能认为,你的基本工作作风存在严重问题。我可以交接这个项目,但我会向你的上级投诉你,你觉得这样OK吗?」

老板说:「那你投诉好了」。

我就到他的老板那里,直接投诉了。

老板的老板,那次跟我讲了一段话,挺有意思。一方面安抚我,一方面也跟我说,「你有很多烦恼,我也有很多。一方面我要支持你们,帮助你们解决问题,一方面我要在公司里寻求支持」。那个意思我能理解,就是服务部门新上台大老板之后,明显风气变得内部斗争化,而非向外做好工作。

我的新老板,也算是新的大老板强行安插进来的。还是为了破坏下面人的团结,搞平衡。

那段时间,很多人都挺煎熬。

自以为是的领导

比尔·盖茨写过一本书《未来时速》。

书的第一章,标题是「用事实的力量管理企业」。

从我进入微软所感受到的,整体来说,微软是一家实事求是的公司。例如我老板跟我的1对1会议,总是基于具体的客户反馈、案例来讨论,而不是空谈。

然而,新任经理的做法,恰恰是相反。他做事情是拍脑袋的,可以轻易在没有调研的情况下,下结论。

这恐怕倒是世界上,大多数管理者、大多数人的水平。

那时候我们就感叹,微软沦陷了。

那么,你自己,你们公司的人,是不是容易自以为是呢?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上堆与下切

低情商的人容易自以为是,而高情商的人心态上则是实事求是。

一个人到底是容易自以为是,还是实事求是,往往能够从他们的语言习惯上看出来。

在沟通上有一个知识点,叫做上堆和下切。

所谓上堆,是指在沟通中把话题推向更抽象、更概括的层次。而下切,则是把话题推向更具体、更细节的层次。

用前面我跟老板的对话来看。

新任老板跟我说:「AAA项目,你不用负责了,我会让SSS负责」

我问他:「为什么呢?」

这个提问,是一个「下切」,是指向了解更多的细节。

然后老板说:「这个项目很重要,SSS更胜任。」

我就问他:「老板,你说SSS更胜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觉得对这个项目,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是胜任的呢?」

这又是一个下切「你觉得对这个项目,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是胜任的呢?」,针对老板说的「胜任」的话题,继续了解具体的信息。

而过了半天,老板说:「这种事情,谁都能做啊」

他这句话吗,就是一个「上堆」。他并没具体的回答,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胜任能力。而是一句话「谁都能做」,做了概括总结。

我问他:「项目到现在,我做过什么您知道吗?」

老板说:「不是就那些事吗,反正你就把工作交接给SSS吧」

针对「项目到现在,我做过什么」这个话题,如果老板真的想要了解,那么他就可以顺势就问「那你做过什么呢」,这种问法就「下切」了,把话题推到更具体的层面。这样我们也就可以讨论下去。

然而老板却直接回答「不是就那些事吗」,又是脱离具体的话题,概括性的结果,上堆。然后继续上堆到他的结论「反正你就把工作交接给SSS吧」。

如果总结这个案例中,我老板的那几句话:

  • AAA项目,你不用负责了,我会让SSS负责
  • 这个项目很重要,SSS更胜任
  • 这种事情,谁都能做啊
  • 不是就那些事吗,反正你就把工作交接给SSS吧

全都是概括性的结论(上堆)。

反过来,对于具体的事实、思考过程,他根本没有表达出来。而且当我尝试去进入更多细节的时候,他也就是下结论。

反过来,我跟以前第一任经理的1对1会议,里面固然有概括的部分(上堆),但是这些概括,都是一一系列的事实、具体的案例讨论作为基础的,例如客户满意度的反馈到底是什么,反映出什么问题,涉及到什么知识点,最后才是我们要做什么(结论)。

所以我觉得跟新任经理,这件事情没得谈了。他做个结论,拍个脑袋就行了。对具体的事实是什么,没啥兴趣。连「以事实为基础」都做不到,这样的领导,往往容易作出各种傻逼的决定,很可能是公司和员工去买单。

那我只能找他的老板谈了。

有兴趣与无兴趣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故事: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

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公孙鞅,也就是后来的商鞅。

在这段故事中,商鞅说「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听上去逻辑清晰,其实如果真要这样判断,说不定就人头落地了。

真正重要的是,在公叔痤跟魏王举荐商鞅以及劝杀掉商鞅的时候,魏王的反应:

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对于「举荐」,王嘿然(默默无言),对于「劝杀」,王许诺。

通常而言,如果一个人对话题感兴趣、重视,那么心理上会表现为希望了解更多,语言上就反应为下切,去询问、探索更多的情节。例如魏王如果真的对商鞅重视,那么应该可能问「为什么你觉得这个人能勘大任啊」,讨论一下杀与用两个选择的权衡之类。

而魏王却是一次无语、一次上堆(许诺杀鞅),这表明他根本没把事情放在心上。

如果魏王的态度不是上堆,而是下切,具体的跟公叔痤讨论商鞅的事情很久,那商鞅倒真是要面临重大的人生改变了:既可能执掌魏国大权,又可能被处死。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前面我新任老板的案例。

我问老板「老板,你说SSS更胜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觉得对这个项目,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是胜任的呢?」

如果他对「项目负责人的胜任力」感兴趣,那么即使他当时不了解,也应该是自然的做「下切」,深入到细节,例如提问「你觉得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呢」之类。

然而他的回应是上堆「这种事情,谁都能做啊」。

我又问他「项目到现在,我做过什么您知道吗?」

如果他对我做过什么感兴趣,那么就可以自然的问「你做过什么呢」,下切,了解更多细节。

然而老板做了个概括,上堆「不是就那些事吗,反正你就把工作交接给SSS吧」

所以你看,他并不是真正对这个项目的细节感兴趣,进而可以说,他并不是真正重视这个项目的成败。

他跟我说「这个项目很重要,SSS更胜任」,显然是一个托词。

从另外一个角度,作为一个员工,我在努力的做事情。新老板直接问都不不问我做了什么,就说其它同事更胜任,而他自己连胜任力的标准都说不清楚。

这不仅仅是让我觉得老板的水平太低,而且从个人关系上也就对他很反感。

前面我们谈到「树立规则」的4个境界,第三重是「心甘情愿」,第四重「润物无声」,要做到这两者,需要对人的需求的深度把握。知道什么是「有兴趣有需求」,什么是「无兴趣无需求」。而对沟通的分析,是把握人的心理的必备功课。

例如对方在频繁下切的话题,意味着对话题「有兴趣」,那么加入话题通常是符合对方需求,甚至未来还会围绕这些需求展开;反过来,对方频繁上堆,你还在那里拼命展开,就有强人所难的味道。

籍由「上堆下切」的知识,引申开来重要的是,对人的心理分析,其实也是有系统化的知识和方法,这是希望洞察人性的领导者,需要去掌握的。

我跟老板的对话吧,明显我对「项目负责人胜任力」这个话题,有兴趣,一直往下切;而老板无兴趣,一直上堆。我们就谈不到一块去了。

实事求是 vs 自以为是

魏惠王在这件事情中的表现,值得深思。

首先他问「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柰社稷何」,提问表明自己有兴趣有需求。然而对于公叔痤的回复,无论是用鞅还是杀鞅,他却没有进一步了解。离开后说「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对于公叔痤的说法,他用「公叔病甚」下了结论(上堆)。然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怎么知道公叔痤没有自己的逻辑呢?根本就没给对方机会解释。如果对公叔痤的看法并不感兴趣,那么一开始有干嘛要问呢?

这种「习惯性上堆」的背后,往往是自以为是的心态,「不用调查我就知道」。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招募人才。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公孙鞅,离魏入秦,开启了商鞅变法的时代。

二十一年后(前340年),公孙鞅率秦军大破魏军。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日: 「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魏惠王这话,后悔是肯定后悔的。那么他没有反思,发现自己自以为是的根本问题呢?

4年之后(前336年),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这段对话来分析,魏惠王一开始就提问(下切),核心是「以利吾国」。注意这个「利」字,这是惠王的关注点。然后孟子提醒他「利」不重要,重要的是「仁义」,然后又来了,王曰「善」(上堆),之后就没了。如果真的关心孟子的观点,那么应该去问诸如「到底什么是仁义呢?仁义的重要性在哪里呢?如何实行仁义呢」之类的问题,下切,了解更多的信息。

到底要不要实行仁义,实行多少,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惠王并没有兴趣去了解孟子的主张,这跟当年他对公叔痤的回答的态度,是差不多的。要综合起来看,惠王这人并不是脚踏实地兼收并蓄,而是逐利倾向严重,对我有好处我就听,我感兴趣我就听,短期看不到好处的事情就不干。那么哪怕有杰出的人才,也就难以判断和使用了。

战国初期的魏国,是第一强国。正是在魏惠王时期,经历了从盛到衰的历程。在挫败魏国方面有重要影响的公孙鞅、孙膑,都曾为魏效力。然而在魏国难以发挥,孙膑还被庞涓陷害身残。最终他们的功名,都是建立在消弱魏国的基础上,挺有讽刺意味。

正是在公孙鞅大破魏军之后,秦孝公封鞅商于十五邑,号商君,有了「商鞅」这个中国历史上标志性的名字。

过度的目的心态

当一个人语言频繁上堆时,背后一种典型的心态是强烈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导致缺乏耐心、急于控制话题。上堆在这时候,用来快速结束话题,从而导向自己的目的。

例如魏惠王,一旦对方的回答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快速结束。

再比如我的第二任老板,上来直接就让我交接项目,对我到底做了什么,这个项目的重要性、进展,完全没兴趣。

在具体特定任务上,尤其是紧急事情,有高度目的性,是正常的。但是在性格层面的强目的性,却是非常大的问题。

一个人在高目的性的时候,只会关注自己的任务,会忽略当下的其他内容,诸如他人的观点、他人的需求。

从成功的角度,这意味着长期被高目的性驱动的人,很容易忽略没有那么紧急但是对长期发展非常重要的东西,例如跟人的关系(无论是对他人的深入理解、还是情感交流)、对世界的理解。而缺少这些,往往更难达成目的。因此一个人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忽略基本功去关注目的,难以达成因此更加目的驱动。

从情感的角度,很容易忽略当下,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够放松,缺乏高质量的情感体验。

专家=狭隘的经验+过度总结

有次看到一句话:专家=狭隘的经验+过度总结。

想想这句话套到很多自以为是的人身上,还真挺形象。

例如我第二任老板,他对项目没有了解,就觉得诸如:

  • SSS更胜任
  • 这种事情,谁都能做啊
  • 不是就那些事吗

其实,因为自以为是,对很多信息都不愿意去了解,他的结论往往是脑补出来的。

然而,严重的自以为是的人,往往根本不了解自己不懂,错误的估计自己信息、决策的可信度。

而且因为他们自以为是,通常已经周围没有人愿意给反馈了,所以就卡入死循环。

高情商的基础是丰富的经验

要高情商,不仅仅要有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经验。例如理解不同的人的思维、情感、经历等,才能更好的和人相处。

自以为是的人,通常经验非常狭隘,自然情商也就缺乏基础。

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遇到事情不盲目拍脑袋,愿意去调研、去了解、去研究,长期下来,才能有高情商的经验基础。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有两种类型的经验。

来自他人的,叫做间接经验。我们自己亲身经历的,叫做直接经验。

这两者,都很重要。

有句话叫做「愚者由自己的经验中学习,智者由他人的经验中学习」。

一个人只相信自己的经验,往往不是实事求是的表现,而是自以为是的特征。

这就像古代的皇帝,学习治国要看历史书,也就是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光靠自己,是一种自大。

我以前研究领导力,看了很多领导者的传记。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是什么样的,遇到了什么情景,做出了什么决策,是如何思考的。

那些经验,也就成了我的知识的一部分。

否则,好多事情,自己哪里有那么多经历的机会。有了这些间接经验作基础,看待问题,思考和决策,也就有了新视角。

进阶学习内容

从情商的角度,高质量的关系,能做到有强烈的吸引力,让人倒追你。

大多数人有各种关系的经验,但往往很狭隘,更多的是看到「追求的经验」,而非「吸引的经验」。

因此,倒追电子书系列的一个目的,旨在提升读者的间接经验,让大家看到到底高质量的关系和沟通,是如何运作的,包括求职关系、客户关系、婚恋关系、员工关系。

没吃过猪肉,也要先看到猪跑。

推荐阅读这三本电子书:

  • 求职者,让雇主倒追你
  • 单身女人,让男神倒追你
  • 企业4.0:让客户倒追你

您可以访问倒追关系学学习资源汇总,获取电子书。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