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沟通 vs 负面沟通
以前很多餐厅,有「顾客禁止入内」,这就是「负面沟通」,强调负面因素(禁止)。如果看KFC之类的餐厅,通常都是诸如「员工专用」,这是「正面沟通」。
其实顾客看到了,还是知道这不该进去。但背后的心理感觉,却是不同。
在2000年左右,微软在中国有做「反盗版」,搞得舆论沸腾。后来新的中国区负责人上台,加强与政府、业界、公众的关系,做「正版化」。
对比一下:
- 顾客禁止入内 => 员工专用
- 反盗版 => 正版化
前者强调负面因素,后者强调正面因素。
这看上去是小事,其实是非常非常大的事情。
原因在于几方面。
第一,语言往往是心态的投射。
正面语言是正面心态的投射,负面语言是负面心态的投射。
如果一个人在做负面沟通,那么他内心里,往往是更关注负面因素的。例如微软「反盗版」,往往在心理层面就更关注自己被盗版了,自己亏了。而「我失去了什么、别人欠我什么」本身的负面色彩就比较浓厚。
而「正版化」这个语言,更强调正面的因素,如何推进正版的普及,心态上就趋向于积极。不是纠结于自己是不是损失了,而是关注如何改变。
第二,负面沟通往往导致负面行为和负面结果
就像微软当年,口号是「反盗版」,那通常重点就是去打击那些使用盗版的人,把自己和这批人放在对立面上。
而以当时中国使用盗版软件的人数之多,基本上就搞成了跟整个公众群体的对立。
而如果是强调正版化,那么对于微软而言,更倾向于积极因素,例如如何推动中国的IT水平,推动企业提高生产力,如何建立跟中国政府、公众、业界的关系。
这种正面的、发展性的思维,很多时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从消极因素到积极因素
从低情商到高情商的转变,一个基本功课是树立正面心态,从思维习惯层面,实现从消极因素到积极因素的转换。
高情商的人,更擅长从积极角度看待问题,因此也就自然的更多积极性的语言。反过来低情商,容易本能的产生消极语言。
我有恋爱课学员跟男友发生冲突,闹到分手的程度。在课堂上分析她和男友的对话,有这么一段:
沟通上,例如x月x日的导火索可能让他觉得我不尊重他父母,他一定是担忧他父母老了我会不善待他们。很遗憾给他这种印象,是我一本正经讲道理导致的。
当时的对话是,你能不能和你爸说下次有什么问题直接叫你本人和我说,首先我还没有过门,其次我也不是不懂规矩没人教。(大概是这样)
其实我真正想表达的是我会学做饭,因为我也想照顾他。只是听到他父亲叫我学做饭,感到无比地压力,以后有什么事如果让他和我说,这样我就不会有压力,不会害怕自己没做好而自责。
负面心态在沟通上,有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负面词汇频繁。
例如这句话:
你能不能和你爸说下次有什么问题直接叫你本人和我说,首先我还没有过门,其次我也不是不懂规矩没人教。
一句话里面,就有4个否定词:
你能不能和你爸说下次有什么问题直接叫你本人和我说,首先我还【没有】过门,其次我也【不是】【不懂】规矩【没人教】。
不说沟通的内容,从心态上就非常的负面。
从低情商到高情商转变,一个基本的工作是学会识别负面语言和背后的心态,并且进行正面转化。
在大庆油田建设中的铁人王进喜,讲过一句话,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后面这句,就是「从消极因素到积极因素」。没有条件是负面因素,然而创造条件就把负面转化了正面。
注意如果他说的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那就成了蛮干、成功学。正面心态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才是长远可持续发展的。
积极因素在一些情况下,体现为对现实的改变。但我们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不可避免的会有难以改变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因素则可能是面对现实,有正面的心态认知。
有句话叫做「自己约的炮,含着泪都要打完」,心态上就是一种自嘲自娱的幽默精神。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那么自嘲一下,也是在情绪上的正面化。
X理论与Y理论
在「高情商领导的管理结构」中,我们谈到了X理论和Y理论。
这两者,起源于对人的不同认知假设。
- X理论:多数人是懒惰的、缺乏能力、逃避责任、厌恶工作的,激发员工工作动机主要是金钱奖励、强制管理、惩罚错误。
- Y理论: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一般人也会喜欢工作、追求上进、渴望发挥才能、愿意承担责任,他们也有非常大的潜力,激发员工工作动机,需要引发员工的内在动力(自尊心挑战性、自豪感、自我实现等)。
从心态的角度,X理论,是负面心态,关注人的负面因素(懒惰、低能力、需要惩罚管教)。
而Y理论,是正面心态,关注人的正面因素(上进、有潜力、需要支持鼓励)。
因为心态的不同,在核心激励方式上,两者也就有了核心差异。
X理论,关注负面激励;而Y理论,关注正面激励。
例如很多学校和家长,让小孩读书的手段,更多是负面激励,诸如:
- 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好工作,很惨(甚至给小孩举各种惨的案例)
- 这么简单的你都不会,怎么这么笨(羞辱)
- 爸妈对你这么好,付出那么多,你怎么对得起我们(激发愧疚感)
- 体罚(激发恐惧、生理疼痛)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即使成绩还可以,本质上是厌恶学习的。
真正要命的是,管理体系和关系模式,尤其是在人年幼的时候,会塑造人。
一个人如果生长在负面心态、负面激励的环境中,通常这个人本身就容易负面化,负面心态重。
这样的将来当了家长、老师、管理者,又会去塑造出负面的人。
恶性循环就产生了。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处在正面心态导向的环境中,也容易成为正面心态的人。
对情商理解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觉得老油条是高情商
职场里有不少老油条,典型特征是:揣摩人心、理解政治能力强。知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事精明。
这种类型的人,通常和高情商划不上等号。
最基本的,他们缺乏辐射正面心态的能力。
跟大多数老油条相处,你会觉得世界更美好了吗。
如果没有任何利益的目的,你会单纯的希望和他们待下去吗?
误区二:觉得高情商就是善于隐藏情感
有一种类型的人,喜怒不形于色。
这只能部分说明:对方有部分掌控情绪的能力。至少能不让它表现出来。
事实上,高情商的人往往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个能够将情感表达出来的人,通常会更加健康。
很多心理问题,就是由于不能表达和宣泄情感造成的。
当然,我们所看到的高情商的人,表达出来的情感,大多是正面的。这主要是因为本身内心情感,大多数积极的。
而对于负面的部分,他们也更有能力去掌控,选择表达的方式和场合。
有趣的是,低情商的人,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感(但是他们缺乏控制能力)。部分原因是,表达情感会暴露自己的弱点,会让人感到缺乏安全感。
误区三:觉得经常忍气吞声就是高情商
在调查关于高情商的案例是,有人提到:「一个下属,老板经常骂他,都能忍住。」
这是一种控制情感的能力。
但和高情商差的太远。
除了一些特殊情况,高情商的人,很少会遭遇需要「忍气吞声」的场景。
1)高情商的人,常常能够将对方的情感引导到正面,降低了直接冲突的概念。
比如,你看到一个态度不卑不亢的人,很多话就可能难于说出口。你看到一个很热情的人,本来心里的郁闷,也就少了很多。
这就像武林高手的首要标准,不是能挨打(尽管挨打是一个基本功),而是别人很难打到他。
2)高情商的人,更善于掌握自己的情绪,不受对方的影响。别人骂你不等于你要生气。注意,这是指心情没受负面影响;而不是受了负面影响,隐藏起来。
3)高情商的人选择面广,所以发现不对胃口的,他们更容易选择躲开。
情感反应: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作者指出:
在外界的刺激,和我们的反应之间,存在距离。这种距离,是幸福的关键所在。
《7个习惯》强调说:人是有主动性的,针对同样的外界刺激,你可以选择不同的反应。
举个例子,如果被狗咬了一口,你可以选择咬狗一口;选择走开;选择去打一个预防针。都只是不同的选择。
对于各种外界因素,高情商通常能主动选择自己的反应;而低情商,表现为被动的接受。
就像一个人骂了你,低情商容易自然而然的就会生气;而高情商可能内心里,就没当一回事。
低情商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是「不得不生气」,「不得不沮丧」,「不得不伤心」。
- 老板骂了我,我当然要伤心了。
- 钱包丢了,我能不难过吗?
- 这个服务生对我无礼,当然我要还击。
这些话的潜台词,是他们没法自主选择,被动的依赖于外界的刺激。
而因为这样,他们也不觉得这些问题,是自己的责任,而是别人应该对自己负责。
这是心态差情商低的人,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他们缺乏对自己责任的承担。
责任感与正面心态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作者指出一个人的成熟,分为三个阶段:
Level 1:依赖
在依赖阶段,一个人的思维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为我的成败得失负责。
小孩就是在典型的依赖阶段,没有完整的法律权利,要有监护人通常是父母来照顾。出了问题,法律上也更多是强调监护人的责任。
Level 2:独立
在依赖阶段,一个人的思维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为我的成败得失负责。而在独立阶段,一个人的核心思维是「我」:我对自己负责,我有权选择。
一个人什么时候会进入独立的阶段呢?以我的观察,很多很多人一生,从思想、情感上都没有走进这个阶段。
例如中国的父母,在催小孩结婚的时候经常用诸如「你都没结婚爸妈怎么开心得起来」之类的话。但这种语言本身就表明了他们的依赖性:一个人的快乐是自己的责任,而不应该是一定要别人做什么。
Level 3:互赖
人的成长,还有第三阶段:互赖。
互赖的核心是「我们」:我们共享目标;我们一起合作;我们深入沟通;我们融合彼此的智慧与能力,实现1+1>2的效果。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说:
- 依赖期的人,靠别人来实现愿望
- 独立期的人,靠自己来实现愿望
- 互赖期的人,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需要说明的是,互赖的基础是独立。就像打游戏组团,每个人都有出色的技能,自己也能玩的很开心。那么大家一起打怪才有基础。
在这个层次的人,除了本身的独立技能,在团队合作、沟通、人际关系这些方面的科技树会更加发达。
从这个三个层次来看,成熟的过程,是承担更大的责任的过程。
当一个人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他进入了第二层次,是自己的领导者。当一个人承担起对整个团队的主要责任,他就是团队的领导者。
当然现实中,没有这么线性。往往是「承担对自己的责任」和「承担对团队的责任」相互推动的。
很多心态问题,背后都有「缺乏责任感」的因素。
例如员工,希望公司给自己制定职业路径。本质上,他就是放弃了对自己的权力,也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这样的人,无论年龄多大、学历多高、听上去经历多么牛逼,内心思维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个依赖者。这样的人,因为把权力和责任都寄托给了外界,当没法实现的时候,反过来就会对他们所寄托的对象,有非常强的负面情绪。
这就像很多女性心态很差,在关系里面看上去爱的死去活来,背后的心态是「找个男人让我幸福」。
问题是,幸福这件事情,难道不是自己对自己的责任吗?因为放弃了本来属于自己的责任,他们也就依赖于男人,例如男人对他们的态度决定了她们自我的价值感、决定了她们的安全感,所以她们的情绪,就容易跟着男人的态度跌宕起伏。
心态不稳,很大原因是情感上没法独立。情感没法独立的一个原因,是很多人根本就没那么强烈的责任感,要承担自己对自己的责任,毕竟依赖他人要比提升自己,看上去容易多了。
在知识型、创新性企业里,员工与组织的绩效,非常依赖于人的主动性。而主动性,跟「主人翁责任感」有非常大的关系。
一个人对自我有主人翁责任感,那么就会「这是为了自己」而主动:对团队有主人翁责任感,那么就会「这是为了团队」而主动。
如果没有责任感,那就是「这都是为别人做的」,要么出工不出力,要么时刻计算是不是自己亏了,亏了的话可能就委屈的不要不要的找平衡。这样一来,心情和行为又是很容易被外界的反馈左右。
从领导者的角度,在人才方面的基本任务是:
- 招募有强烈责任感的人
- 培养有强烈责任感的人
- 推动员工责任感的升级
从这个角度,顶尖的领导者,能够培养出具备强烈责任感的团队领导者,因此组织里是群星闪耀。反过来,很多企业老板,包括可能名气很大的,组织中可能只是一月独明,围着一大群跟随者思维的人。
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领导者自己要有责任感。否则就容易搞出各种闹剧,例如:老板让员工读各种书籍诸如「没有任何借口」并且写读后感,希望达成员工为公司做牛做马任劳任怨的效果。
正面心态案例回顾
在「高情商领导的管理结构」中,我分享过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也是非常好的展示了,什么是高情商领导的正面心态,因此也在这里重新分享案例材料。
我以前刚刚加入微软的前两周。经常在走廊上看到两个实习生,欢快的跑来跑去,一脸的开心和热情。在第一家公司,我只有在中午大家集体打游戏的时候,才感觉到有类似的气氛。当时我就挺感概,觉得微软真是一家伟大的公司,自己是来对地方了。
当时部门里有各种项目,员工可以选择负责一些产品、技术或者项目方向,承担起出了基本工作之外的责任(称为take ownership),被那种主动精神感染,我我就发邮件给老板申请一个特定领域的ownership。
然后老板给了我回复,内容大致如下:
John
刚刚来到公司第一个月,你就主动希望承担更大的责任,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谢谢你的敬业。
我刚刚和AAA(我的mentor)聊过,他说你学习的非常快,不仅仅是掌握了规划的内容,而且还将blablabla也同时学习了。这是我们团队以前从来没有过的速度,你真是超出了我们的期望。
但是,目前你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一方面产品和技术知识需要巩固,另外和客户的工作,本身客户沟通也有非常多的know how。所以我觉得你现在的重点是首先打好基础,然后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你并不需要正式take ownership,就可以开始做这方面的事情。你在微软竞争产品上的经验,正好能够帮助同事有更好的理解。BBB正在做一个培训项目,负责提升大家的业务知识。你可以和他联系,看是否能给大家做一个讲座,来分享这一块。
CCC和DDD在演讲与培训方面是专家,如果你想要提升分享效果可以请教他们。
谢谢你的主动意识,期待你的分享。
这封邮件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让我们一段一段先来看一下。
刚刚来到公司第一个月,你就主动希望承担更大的责任,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谢谢你的敬业。
肯定员工的责任感,正面激励。
我刚刚和AAA(我的mentor)聊过,他说你学习的非常快,不仅仅是掌握了规划的内容,而且还将blablabla也同时学习了。这是我们团队以前从来没有过的速度,你真是超出了我们的期望。
肯定员工的学习速度和热情,同时让我感觉到,老板是在关注我的(跟mentor交流过)。
但是,目前你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一方面产品和技术知识需要巩固,另外和客户的工作,本身客户沟通也有非常多的know how。所以我觉得你现在的重点是首先打好基础,然后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员工的需求出发,一方面容易让人感到被重视,同时其实又是在"引导规则",把注意力从我一开始的申请转向基本工作的层面。
同时,你并不需要正式take ownership,就可以开始做这方面的事情。你在微软竞争产品上的经验,正好能够帮助同事有更好的理解。BBB正在做一个培训项目,负责提升大家的业务知识。你可以和他联系,看是否能给大家做一个讲座,来分享这一块。
尽管老板希望我把精力放在基本工作上,但同时针对我想做额外的贡献的动机,提供了替代的解决方案,从而满足或者部分满足这个原始需求。
CCC和DDD在演讲与培训方面是专家,如果你想要提升分享效果可以请教他们。
对于他提议的替代解决方案,提供实现上的支持,从而让方案变得更有可行性。
谢谢你的主动意识,期待你的分享。
总结肯定,导向正面结果。
如果抽象一下这份邮件的结构:
1) 正面肯定
2) 正面肯定
3) 引导到新的规则(聚焦基本工作),正面引导
4) 针对原有需求提出替代方案(正面引导)
5) 针对替代方案提供实现支持(正面引导)
6) 正面肯定,期望未来结果(正面引导)
建设性沟通
持续的正面激励,背后是领导者的正面心态。相信员工是真正想要做一些事情,也提供支持推动更好的事情发生。
这样的具有强烈正面心态的领导者,往往最终会体现出强大的建设性思维和能力。
在沟通中,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推动事情」,一个是「发展关系」。
所谓建设性沟通,是在推动事情的时候同时发展关系。这件事情的难度在于,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会有冲突,那么这时候怎么处理,就非常考验建设性沟通的能力。
就从前面的案例,老板对我的工作的优先级,和我的焦点是有分歧的。但最终老板的沟通,既达成了他在我的申请上的立场(让我聚焦基本工作),同时又推动了我和他的关系(让我觉得老板挺关注我、重视我、支持我)。
从「推动事情」的角度,建设性沟通意味着,要思考怎么把事情往正面的方向、更好的成果上走。例如我的老板,从工作的角度,最后的方案,既立足于做好基本工作,也兼顾了承担更大责任的想法。这个方案其实是要比我以前一味发热,忽略刚入职有很多事情要做更好的。
所以建设性沟通,一个基本能力是,能够创造出高质量的解决方案的能力。一个高情商的领导者,他会去思考什么是「更好的解决问题推动事情的办法」。从团队领导的层面,这意味着领导者要调动团队去找到更好的方案。
从「发展关系」的角度,建设性沟通意味着,要理解人的需求、照顾人的利益、情感、体验。例如我的老板,对我的责任感、当前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肯定;从我的立场,解释觉得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同时照顾我的「想要发挥更大责任」的动机,思考和提议替代方案。这些,都需要从对方的立场去思考感受,尊重和重视对方。
不论是推动事情还是发展关系,都需要有换位思考和换位体验的意识和能力。例如老板说「目前你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一方面产品和技术知识需要巩固,另外和客户的工作,本身客户沟通也有非常多的know how」,这是从员工层面谈「你面临的挑战」,这样就容易让人接受,同时构建的解决方案也是在基于对方的情况基础上的。
在美国大选中,当川普当选,很多人感觉「世界要完蛋了」,觉得愤怒、恐惧。其实这批人里面,很大一部分都没有去思考过一个问题,无论川普当选不当选,他能够得到那么大一个群体的人的支持,到底是为什么?这群人的生活状况、思想历程是怎么样的?
在希拉里的支持者中,很大部分是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群体。但这群人很大部分根本就没有去调研川普支持者、体验那群人的状况和感受,只是基于抽象的理念、自己的情绪和利益,就做出各种判断和情绪发泄。这一点也反映出,即使是精英阶层,基本情商也有很大问题。而不去换位体验和思考,自以为是,也加剧了社会的分裂。
建设性心态
建设性沟通背后,是建设性的正面心态。一个人把自己当作建设者,主动参与到事情中,为达成更好的结果而努力。
与之相反,大多数人在心态上,往往是将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但也不是完全的旁观,有好处的时候可能就介入,没好处那就事不关己,甚至因为没满足自己的期望,就产生负面情绪。
旁观心态的人,很容易看到事情的各种毛病,进行批判,流露出强烈的负面情绪。
我在知乎上写文章,很明显感受到这几年和最早,知乎用户的变化。整体的气氛是,无论写个什么东西,管你里面逻辑、事实是什么, 总有人跳出来用「旁观者心态」各种评论。
例如:
- 太长不看 => 这就是把自己当大爷了,挑来挑去
- 非常片面 => 那你倒是说说,片面在哪里呀
当一个人整体来说是旁观者的时候,很容易对事情的难度有错误的估计。在他们看来,很多都是挺容易呀的。不就是写篇文章吗,不就是管理个国家吗,不就是帮我改份简历吗。所以他们很容易有各种不切实际的期望,而且期望达不到就产生负面情绪。
反过来,当一个人思维重点在建设,开始真正去思考和推动一个更好的结果,就会意识到事情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可能看上去简单的结果,背后是一系列的努力和权衡。这样也就容易对他人的工作产生尊重。
如果一个人习惯性的做「旁观者」,可能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跟他人、社会、现实生活的链接很弱,他们总觉得自己跟事物「没有关系」,而这又会导致缺乏意义感,人类的幸福,是非常需要深层次的关系的。而消费,无论花多少钱,在人类心理上通常都只是浅度的关系。深度的关系来源于共同的建设创作、分享、探索等。
这种意义感的缺乏,又容易导致负面情绪的加重。
关于知乎,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一点是,最早知乎的口号是「分享你的见解」,而后来是「发现更大的世界」。前者强调是建设和责任,后者强调的则是利益。
大概也是这样的重心转移,社区的气氛,逐渐也从「建设」转向了「旁观」,认真的思考和交流被冲淡了,随意的批判、冲突开始盛行。
当然从商业的角度,也许一旦要从小众产品进入大众市场,不可避免就会有整体群体素质下降的问题。如何做好平衡,应该是非常难的。从我的角度,在这里面感受到的一点就是,如果运作一个组织,到底用「责任和建设」导向,还是用「利益」导向,可能截然不同。